八六三 争取民心(1 / 2)

一山先生在广州召开了重要会议,同盟会中的大佬们都参加了。

现在华夏的国内形势他们看的也很清楚。

那个一向不太张扬的刘大双,已经默默地做了许多事情。

他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一天一天高大起来,隐隐有一股霸气冲天而起。

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不声不响已成为一个巨人。

虽然骂他的人也不少,可还真的骂不出什么太上纲上线的东西。

这个人听在耳朵里的事情很多,真正追究起来,好像他又隐身在雾中一样,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

小皮匠出身,做生意,开工厂,抓住机会赚了点银子。

对国内政治不感兴趣,闷头赚钱。后来弄了个民团,占了许多“苦寒之地”,人烟稀少,经济发展差,别说挣钱,每年还要往里搭钱。

做为一个成熟的商人或者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没有人去干这种傻事。

这就是缺心眼儿!

但就是这么个缺心眼儿的人,现在却成为一方巨擎,而且还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巨擎。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像是个邻居家的大男孩。

许多小报、地摊刊物,包括茶馆、剧院说书的,就喜欢没事儿讲一段刘大双的奇闻趣事。

老百姓也爱听这个,就连收音机里讲评书的也时不时播几段刘大双的故事。

“今天咱们讲的是`小英雄出使洮南,三匪徒路上劫财'。话说当年的刘小英雄年方少年,长的是豹头环眼,蜂腰猿臂,真个是英俊无比。

刘小英雄幼年曾得异人传授,天文地理,刀枪剑戟,无所不通,无所不能。

这一日,刘小英雄和父亲及两个兄弟去洮南卖货。……”

这段评书就是百姓最爱听的。

“……,说时迟,那时快,刘小英雄右手一挥,三股劲风直袭匪徒靣门。

便听到哇呀呀三声惨叫,三个匪徒应声倒地。……”

“好!”

每当听到这儿,说书先生连比划带形容,听众席上就是一片叫好声。

刘大双的形象就这样渐渐的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