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杨坚求学(1 / 2)

北朝帝业 衣冠正伦 2226 字 2个月前

在同母亲闲聊几句,又向堂内几位堂嫂逐一问好之后,李泰便又起身返回邸内中堂。

中堂内众家人们正边吃边聊,眼见李泰转回便都抬手招呼他赶紧入座,笑着打趣让他自罚三杯。

李泰的祖父李虔本有四子,但在河阴之变中其他三子俱亡,只剩下一个少子李晓带领着幸存家人们逃亡到河北。

因此除了自家两个少弟之外,李泰还有五个堂兄,分别是大伯家的堂兄李裒、李匹,二伯家的李捴,和三伯家的李士元、李士操。

这其中年纪最大的是李裒,如今已经四十出头,而年纪最小的李士操也已经将近三十岁。李泰跟这几个堂兄年纪差距较大,旧在乡里时厮混最多的还是几个年龄相近的侄子,感情也更加亲近。

不过彼此间一别数年,再相见时李泰身份地位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身躯里更装着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彼此间难免感觉有些陌生。

他父亲李晓并不是一个擅长交际和引导气氛的人,所以李泰坐下之后同堂兄们简单的聊了几句后,各自便都有些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堂中气氛便也有些冷场。

过了一会儿之后,还是由李泰率先问起几位堂兄在台府的职事安排,是否能够适应习惯台府的办公节奏和环境等等。虽然他一早也知道了堂兄们在台府职位,但这不是没话找话么,拿出来再聊一聊维持一下氛围。

这其中官职最高的便是李裒,被宇文泰直接任命为大行台尚书并东阁祭酒,执掌台府宾客、礼仪等诸事。

早在李晓抵达关中的时候,宇文泰便有意委任他为西阁祭酒,但却被父子婉拒,如今将此职转降半阶而授予李裒,也算是一定要让陇西李氏担任台府迎宾的执念实现了。

李泰家的龙原学馆在他父亲李晓入京后便筹办起来,并且很快便成为关内公认的顶级私学。当然这个顶级针对的还只是经义文史等书籍的收录,至于教学水平如何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其子杨坚出生于大统七年,然后便一直寄养在尼姑庵中,如今则已经是大统十五年了,算算年纪也是八岁出头,已经需要开蒙进学了。

不过因为李泰刚刚长途跋涉的回家,一家人也并没有竟夜饮乐,互诉别情并各自满足了一番好奇心后,这场家宴便结束下来,众人各归居室休息。

李泰听到这话后不免一乐,人们对于不了解、不清楚的人事惯会夸大描述,并在传播的过程中越发的走样,到最后传言较之事实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听到李裒这么说,堂兄弟中另一个大帅哥、魏收他外甥李捴便又说道:“五兄这话说的太对了,便拿台府所行考成法以论,驱官役吏、人不敢闲。并不是我一人好逸恶劳,在司群众们对此都是苦不堪言、抱怨不已。”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干笑两声,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心里却给李捴记在了小本本上,等以后咱家真的牛逼起来,你就瞧着我给你封个什么王吧!

随着谈话的继续,一家人之间的生疏感也渐渐消除,尤其是几个早将李泰视作偶像的侄子们,对于这个彼此间本就有着许多美好童年回忆的叔父便更觉和蔼亲切。

就算杨坚已经没有了本来的机缘,但在李泰心里较之别人终究是有不同,就像高欢、宇文泰等发达了之后对尔朱家女人那种别样的关怀,也并不仅仅只是出于对美色的贪恋。能把粗口搞成现实,本身也是能力的体现。

“侯景也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鬼怪样子,较之一般的粗豪镇人反而更有仪态。他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纵横江南,本身才力固然不俗,也在于南梁君臣着实不堪……”

龙园学馆里蒙学堂恰有空席,托付自家中总比交付官学放心。此子我也见过,着实少年老成、沉静有度,大不似寻常幼顽刁蛮讨厌。”

李捴闻言后便又点头说道,一副对这种人事纠纷心里门清的模样。

李泰听到这话后顿时一乐,心里当然清楚独孤信说的便是他那小连襟杨坚。对此他当然不会拒绝,于是便笑语道:“学馆事都是阿耶主持,丈人有事直告即可。安陆公的秉性家教我当然信得过,他能托嗣于此,我也希望能教导成材!”

少弟李奥还未进仕,也没有被父亲允许饮酒,坐在席中枯燥有加,这会儿抓住机会连忙发问道:“阿兄你新从南面返回,有没有见过那侯景?他果真如传言般,生的青面獠牙、人马见到都会胆寒退避吗?”

当听到李泰讲起自己对于时局人事的看法和分析,堂内众人也都纷纷放下了手中杯箸,认真倾听起来,并不时再作发问。

李裒评价西魏这边吏术繁杂、使官民疲惫,其实还算是比较客气的说法,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苛刻,对民众苛刻,对官吏也同样苛刻。

李泰也知家人们未必就对东南军政形势演变的具体内情感兴趣,故而只拣一些夸张离奇、能够满足人好奇心的人和事略作讲述,也让堂内这些堂兄弟和侄子们听的大呼过瘾、意犹未尽。

西魏政治大体虽然马马虎虎,但在中下层的人事资源管理和政令执行力上却是东魏拍马难及的。毕竟作为弱势的一方,如果对于自身的人事资源掌控和调动能力都达不到极高的水准,那所体现出来的真实实力只会更差。

反观东魏方面的制度制定者们,可谓是总结前朝历代政治得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创设的制度可谓是隋唐制度之前身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