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皇权三分隋朝灭,大江东去英雄起(2 / 2)

当裴蕴将这个计划向虞世基报告时,或者是对于朝野谋反过多,过于轻敌的缘故,或者是认为在都城重兵护卫之地,宇文化及没有可能成功的考虑。

虞世基竟然没有同意这个最后的自救行动。

当他们授首伏诛之时,裴蕴终于发出了灵魂拷问,“谋及播郎(虞世基),竟误人事。”

于是,骁果终于举起反旗,政变发生,隋朝将亡。

残酷而彻底地清洗开始。

甚至连宇文化及的亲弟弟宇文士及,因为娶了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但由于他并未参与此次举事,也在被诛杀之列。

但派出去执行任务的却是宇广智及的家僮,他不忍心看见他们兄弟相残,只是把宇文士及抓起回来复命。

很久之后,风头过去,他才被释放。

主事人的至亲都如此命运,整个隋朝旧系统,自然面临倾覆之灾。

首当其冲的是皇帝杨广和大臣。

杨广一朝的权力核心虞世基,裴蕴毫无疑义被视为替罪羊而斩首示众。

天明之后,杨广被要求,亲自慰劳众将,当裴虔通持刀挟持杨广走出宫门之时,造反的军士知道大事已成,无不欢声雷动。

宇文化及虽然心中忧惧惭愧,却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对着裴虔通说:“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

这就宣判了杨广的死刑,造反派甚至都不愿意和杨广相见一面。

杨广也想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只问了一句话,“(虞)世基何在?”

这句话问到了点子上。

虞世基代表了杨广在江都的权力基础,如果他在,事情尚有转圆之地,如果虞世基已经失势,那自己的下场,将是一片灰暗。

杨广听到了他最不愿意听到的答案,“已枭首矣!”

杨广一阵悲凉。

他看到自己周围寒光闪闪的兵刃,更看到了兵刃寒光照耀下,面沉如水的裴虔通和司马德戡,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到了。

但杨广心中却还有不服,他叹息一声,无限凄凉地问道:“我何罪至此?”

马文举贡献了历史上最经典的回答,这个回答,很多历史学家也很难现场总结出来,但马文举侃侃而谈,也许,马文举的回答本身就是历史上对于杨广的评价。

马文举侃侃而谈地说道:“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但杨广依然不服气。

他非常干脆地质问叛军说:“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

司马德戡回答说:“溥天同怨,何止一人。”

叛军再没有耐心去等待。

杨广身边最小的第三个儿子赵王杲当时才十二岁,他伤心愤恨,无以自处,号哭不已。

裴虔通心狠手辣,手起刀落,在杨广面前斩杀赵王杨杲。

鲜血飞溅,如点点红梅,洒落杨广的御袍之上。

当杨广看到裴虔通向自己再次举起屠刀时,杨广表现了一个帝王应有的尊严和威严。

他镇定地对裴虔通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

鸩酒本来确实已经准备好了。

那是杨广给自己预备的。

他深知天下情势大坏,随时做好死去的准备。

于是,他经常以鸩酒自随,对左右亲幸说:“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

但兵荒马乱之际,杨广身边的宫人全部四散逃命,鸩酒再也找不到了。

马文举等人怕杨广拖延时间,为避免夜长梦多,他们命令杨广坐下,准备用强。

但杨广选择了另外一种较为体面的死法,他解下自己身上的练巾交给叛军,被缢而亡。

杨广的二儿子齐王杨暕,更是稀里糊涂被叛军杀害。

叛军入宫之际,杨暕还未起床,他听到外面喧闹沸腾,知道发生变故,就惊问身边之人,“是何人?”

他以为是杨广来收捕自己,对叛军说:“诏使且缓,儿不负国家。”

但叛军哪由他分说,将他拖到街上,一刀斩首,杨暕的二个儿子,也一同命赴黄泉。

杨广父子二人,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是互相猜忌,没有任何一点父子亲情。

父子若此,真正是可怜可叹,生于帝王之家,又何得言亲情。

宇文化及的清肃工作,非常彻底而冷酷。

杨坚和杨广的子孙,并其宗室,外戚,不分老幼,无论贤愚,一并诛杀。

宇文化及只留下了秦王杨浩做名义上的天子,其余杨氏在江都的族人,已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年杨坚将北周宇文皇族杀戮殆尽,宇文化及虽然非其血脉,今日却借他之手,将杨氏一支灭族,可谓天道昭彰,报应不爽。

杨广的死亡,代表了隋朝实际上的灭亡。

虽然在京城大兴,东都洛阳和江都依然尊奉杨氏子孙为主,但既是名义上的,也是一种短暂的过渡。

隋朝的皇权,已经三分,天下大乱,谁将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将进行残酷的战争才能见分晓。

大隋一朝,有过它短暂而辉煌灿烂的岁月,即使曾经如日中天,也终将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还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