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备战(1 / 2)

司马昭平定边境骚乱后,声望再次升高。其亲信幕僚钟会、贾充、羊祜等人觉得时机已到,在猜测司马昭心思一番后,开始纷纷劝司马昭进帝位。

但司马昭并不依,还呵斥之

不日,钟会等人又率北魏大臣上书魏帝曹奂,胁迫曹奂禅位于司马昭。

魏帝曹奂不敢言语,望向太傅司马孚。

司马孚沉默…

魏帝曹奂不得已,下诏宣布禅让,请求司马昭进帝位。

司马昭表示坚决不受。

曹奂不知如何是好。

又过几日,朝臣再次胁迫曹奂,让其禅位。

而司马昭还是继续推辞…

后又如此反复数次,魏帝曹奂被朝臣逼得几近崩溃后,司马昭终于“被迫”接受了曹奂的禅让。

公元260年六月

司马昭在三辞三让后,接受了魏帝曹奂的禅让,进位为皇帝。

改国号为晋,年号太熙。

前魏帝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

曹髦得知司马昭已经称帝后,并没感到什么意外。

历史上也是这一年,要不是当时的曹髦忍不了,贸然出击攻打司马昭,然后被贾充手下成济给杀了,使司马昭背上了弑君的名头。

那么估计司马昭也说不定在那一年就要篡取大魏江山了。

只不过因为自己的到来,改变了一些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已。

曹髦不想再等了,此时司马昭称帝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北伐时机,没有更好的了。

若是等着司马昭完全稳定了内部,他必然再度南征,到时候自己就一淮南之地,如何与之长久争斗?

现在曹髦终于理解蜀汉的诸葛武侯,为什么在实力明显不如对方的时候,还要一次次的北伐了,因为此消彼长没法守,换言之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敌我实力差距大又如何?

事在人为!

公元260年七月

曹髦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定后,召开了一次全员议事,当众宣布了要北伐司马昭的晋国。

众多武将们都跃跃欲试,大都表示支持,而文臣们在看见曹髦的决心后,也无人反对,或者说没人敢反对。

曹髦看大臣们都没什么异议,就开始做北伐的计划部署了。

他先派侍郎诸葛靓,前往东吴,面见吴帝孙休,请求给予支持。

然后命令神策军、武卫军、天雄军,三支大军,前往淮河边集结,并打造渡船。

出于粮草供给、士卒训练以及百姓生计等多方面的考虑,曹髦此次北伐,不再另外征用百姓为兵,只临时征调了民夫五万,作为铺军听用。

大军出发后,留尚书令诸葛诞率五万郡兵留守淮南地区。

军事调动命令完闭后。

曹髦就以大魏天子名义,下了起讨诏书:

“司马氏者,窃贼也。先有魏旧臣司马懿狼子野心,以蝇营狗苟之姿、唯唯诺诺之态,骗夺朕祖,武帝所创之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