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郑鲁(1 / 2)

就在郑寤生一行人借道曹邦继续向东之际,鲁侯鲁息姑已经收到了郑邦先发之臣借鲁道入齐的请求。

诸夏使臣互相借道,除非是明确的敌邦,否则没有拒绝的习惯。当然,借道之人要向地主进献币帛表示感谢,而地主则供给食宿,以尽地主之谊。但这些过路性质的外交活动都是层级比较低的,邦君一般不会亲自处理。鲁郑之间既不是盟邦也不是敌邦,依着普通的礼数接待即可。

但众仲找到了鲁息姑,且请求负责接洽郑伯一行。

“郑伯此行,和我鲁邦会有些干系么?”有众仲的提示,鲁息姑也开始认真考虑此事。

众仲对道上所言极是。此事不仅与我鲁邦有关,更是君上的好机会。”

“哦?子仲可详细说来。”

“臣敢问,君上如今所忧之事为何?”

众仲不答反问,引得鲁息姑不住摇头r>

“还不是诸卿自行其事,政出多门。这与郑伯此行又有何关联?”

“这就是了。诸卿各自为政,除了君上您在位不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乃是我鲁邦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大政方针。”

鲁息姑不住颔首,他之前和众仲议论此事多次,是知道这个关节的。诸卿治政各有想法,行事也各有理由。鲁息姑如要管住诸卿,只靠邦君权威,目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以情势道理服人。但鲁息姑自即位以来,除了和睦邻邦之外,并没有给鲁邦确立一个大的内政外交方针。不让别人干的同时自己又不干,也别怪诸卿都对鲁息姑阳奉阴违。

“郑伯此次借我道如齐,就是我试探郑邦之志,借郑邦之力定下我鲁邦大政的一次好机会!”

“哦?子仲可详细讲来。”对于众仲如此斩钉截铁的说法,鲁息姑实在是不明白,但不妨碍他虚心求教。

“诺!”众仲酝酿了片刻,慢慢道出他的想法r>

“臣听说,郑邦如今恶了天子、恶了宋公、恶了陈侯,郑邦与卫邦又因为郑伯之弟纷争不断。郑伯此次如齐,必然是要与齐侯温寻旧盟,以图外援。

“但齐邦毕竟太远,又与郑邦不通道路,如果郑伯不能在齐郑之间寻一大邦以通道路,齐郑之盟又有何用?”

鲁息姑恍然道是要寡人与齐郑为友?可我邦素来不与齐郑交好的。且宋为我盟邦,岂能背之?”

众仲抽了抽嘴角,觉着鲁息姑有些太过“君子”了。他略略俯身靠向鲁息姑,压低声音道r>

“只是‘待价而沽’罢了。君上如果能为我邦得了好处,群臣、国人自然膺服,诸卿也就说不出什么。以此定下君上主导的内外之策,还怕有人不服么?”

这个思路一直是鲁息姑所没有考虑过的。他想了又想,觉得不太对,就问众仲r>

“寡人与宋邦本是盟邦,且天子、宋人、卫人、陈人都与郑邦交恶,为何不能从宋邦以讨郑邦呢?”

“因为宋邦给不了我们足够的好处。”众仲说的露骨。

“嗯……”鲁息姑一语被驳,也不生气。他想了想又道r>

“郑伯四处树敌,且不敬天子,我鲁邦助他岂不是也把新天子得罪了?且鲁、郑、齐三邦,就能胜过王室与宋、卫、陈么?”

众仲对此早有说法r>

“王室虽然与宋邦皆怨郑伯,但是他们是走不到一起的。宋邦如讨郑邦,王室至少不会干涉,甚至会相助郑邦。说到家,天子与郑伯之怨还是王幾内之事,在对付东方诸侯上,二者还是有默契的。且卫侯与卫公子州吁不睦,陈邦又实力不足,此二邦也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