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教育统筹(1 / 2)

逆清1845 江南烟雨秀 1728 字 9个月前

夜幕初上,原来的广州将军府里也是1片灯火通明,政权初建时有太多事情需要沟通协调,也有很多利益需要完成分配,很快便有仆役上来换了烛火,再给众人续上茶水。

赵源倒显得精神奕奕,他望着众人继续补充道:“选官制度依托科举考试,但是考试的内容、形式需要进行1定的变化,其次选拔原则上也需要进行调整。”

众人1脸期待地看着赵源,总觉得他有无穷无尽的想法。

“过去的科举考试,往往1次只能取得3甲1百多名进士,上来便委以重任,这1点其实并不负责,那些皓首穷经的进士们往往也不具备担任1地正印官的能力。”

赵源补充道,这1点其实历代王朝也都有所知晓,因此才会有观政这1环节,就是为了让新科进士们在正式当官前去了解下别人怎么当官,但是这1环节往往流于表面,收效也就不太理想,促使许多正印县令压根不懂得地方政务,往往只能将1县政务尽数托付于地方胥吏之手,进1步加剧了胥吏治民的局面。

“咱们的科举考试,将会以考试和做官相结合,比如每个人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授予秀才,那么这些秀才全部给我去地方当官,当什么官呢?从最底层的官员,比如县里的3班6房的典吏、书半,比如乡镇里的巡检下的攒典,我们可以给这些官员授予品级,比如最低的从9品。”

赵源继续道:“那么,怎么样才能升官呢?很简单,3年1考,考满才能参与下1阶段的科举考试,考上了以后就可以担任更高1级的官员,比如县令、县丞、典史之类,以此类推,倘若过了3年后,再次考满,就可以参加进士考试,如果考上了进士,就可以担任5品以上的官职。”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5。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官员,1律不得进行升迁。”

听到了赵源这番话,众人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按照这个标准干下去,将来升到中枢的官员的确将拥有极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光是在秀才、举人和进士阶段就必须至少在基层干6年,而且干完后最多也就是正5品的知府或者是知州,再想往上升还得继续干。

尽管名义上,赵诚才是复汉军的头领,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赵家的核心是赵源,而赵源目前所定下的这些规矩,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祖宗家法。

赵源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继续道:“其次,咱们在考试内容上,暂时按照过去的方式进行,但是等到两年后,咱们的科举考试内容将会进行调整,不再以4书5经儒家为要,改为两个方向,1个方向是专业技术考试,即所有需要特殊技能经验的官职需要通过这1类考试,另1个方向就是以实用为主,考核官员的认知能力和执政能力。”

这1项考试,赵源参考了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即《行测》和《申论》。

当然,为了避免读书人激烈反对,赵源也很贴心的将时间调整为两年后。

众人好不容易消化完这些内容后,却难得的没有提出别的意见,只有4舅哥潘师徵提出了1个问题,“那咱们多少年考1次科举?”

“每年皆可考1次。”

赵源轻声道:“咱们需要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所以每年的3月份将进行组织考试。当然,咱们现在仅仅只占据了广州,前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不等众人反应过来,赵源继续道:“当然,官员有进自然也有出,监察院将会全面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配合教育司和选吏司完成人才选拔考核,倘若出现不合格者,亦由监察院做出开革处理。另外,地方衙门和各司衙门也有权力对下属官员进行单独考核,可以向监察院提出开革请求,监察院复核后亦可完成开革。”

在这1套体系里,监察院以相对独立的姿态,完成对官员的监督任用,同时也限制了地方官员对下属官吏的掌控权,没有监察院的同意,任何上位者都不能让下属直接滚蛋,从而确保监察院在这1点上拥有绝对的权威。

许久没有说话的方孟昭道:“这是文官考核,那么武将呢?”

“武举考试同样也会进行改革,武将的任用也会有1套单独的体系。”

在之前办行动队的时候,赵源就已经有所了解,严格来说大清目前所实行的武举考试,是1种极为失败的人才考核方式。

表面来看,清廷的武举考试仿照文试,同样也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4级,考核的内容既有弓马技艺,也有兵法策论,看似完备,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1塌糊涂,因为有清1代同样对武举多有歧视,但凡能参加文试的都去参加文试,实在没办法下才来参加武试,如此1来这些武举考生多不能文,策论往往不合格。

清廷无奈之下,只能将原来的内场策论废除,改成默写《武经7书》中1段,通常1百字即可,这么1来就使得内场考试沦为了走过场,选拔的人才通常也都是1字不识的粗汉武夫,压根就不懂指挥作战这些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