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宪法之基(1 / 2)

逆清1845 江南烟雨秀 1762 字 7个月前

六月,武昌。

当太平军和清军围绕着开封展开相持之时,赵源所主导的华夏宪法草约委员会也在如火如荼地制定《华夏钦定宪法》,六省公局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迅速组建完成,各省公局代表也都将汇聚到武昌,加入到宪法的颁布流程当中。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南方六省乃至于相邻的数省也都在传扬着这一消息,虽然争论声很大,但是参与者却不少,大家都用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件事,其中作为反对者,也就是各地的士子,他们始终觉得赵源‘以宪法治天下’有行法家之策的意思,一个个都站出来疾呼不可,还决定汇聚到武昌来向汉王请命。

赵源得知了这件事后,自然明白这背后定然有人指示,但是这件事却反过来帮了赵源,那就是将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他反而没有对士子们进行干涉,只是安排内务司展开了严密的监控。

从某种程度上,赵源算得上极为宽厚的君主,他虽然对内组建了内务情报司,对外组建了军事情报司,但是却并没有无限制扩大他们的权力,反而有意思通过法律来限制这些情报部门的扩张,也没有真正动用这些‘大杀器’去对付自己的内部敌人。

说到底,赵源也已经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他可以在战场上大杀四方,但是在内部利益关系的整理中,却并没有掀桌子的意思。

这一小小插曲的出现,也使得六月初六的立宪会议在还没召开前,就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就连清廷和太平军,也都在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这次会议的内容。

当时间到了六月初四的时候,复汉军近卫师从前线返回抵达武昌,师长游顺德得到了赵源的亲自接见,双方秘密沟通了整整三个时辰,而在接见结束后,游顺德被提拔为了枢密院枢密右使,且担任武昌卫戍区警备司令一职,堪比大清的‘九门提督’。

而这一任命也震惊了无数人的眼睛,在大部分人看来,像这样重要的一个位置,要么应该由赵家人来坐,比如第一师师长赵简,要么由赵源最早的心腹来做,比如第二师师长方孟昭,可偏偏游顺德却后来居上,使得许多人甚至在猜测汉王殿下是不是对赵简或者是方孟昭产生了不信任。

当然,民间的流言如风,却不影响事情逐步发展,很快新的命令从汉王府进行颁布,枢密院枢密左使赵简出任新设第1军军长,下辖第2师、第4师、第5师、第6师坐镇江西、安徽、浙江一线,军部设置在安庆。

枢密院右使方孟昭出任第2军军长,下辖第1师、第3师、第7师以及新设第8师,坐镇湖北、湖南、广西一线,军部设置在宜昌。

对于这一消息,但凡稍微敏锐一点的人都知道,第1军主要面对的战略方向是两江,而第2军主要面对的战略方向则是四川方向,而这两个地方也堪称华夏财赋重地,说明只要复汉军修整好内务后,接下来的动作就已经很明显。

在绝大部分人的猜测里,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方向恐怕会成为进攻的主要方向,首先赵源任用了复汉军中进攻堪称第一的方孟昭,而非更偏向防守风格的赵简,其次则是两江东南互保的格局下,复汉军对两江并没有那么急迫的需求。

六月初六,复汉军近卫师对武昌执行了全面严格的防御体系,各处重地都有大量的复汉军士卒巡视,他们穿着铮亮的黑色皮靴,肩膀上则扛着一流水的火铳,只见上面竖起的刺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当赵源率领一众华夏宪法草约委员会成员走进了所在的会议大厅后,大门便直接被门外的复汉军士卒关闭,根据会议章程,此次立宪大会将持续足足五天时间,每天都需要制定大量的宪法内容,且需要完成投票选举,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相关保密需求,因此任何人都不得无故踏出此地半步,一切吃喝拉撒都在这一片宅子内完成。

华夏立宪会议大厅,其实就是一个露天的院子,但是上面用篷布已经遮盖住,中间摆着一排相对靠前桌椅,而下面则放着几层上百个座椅,上面则放着个人的铭牌,人人对号入座即可。

“铛铛铛——”

随着九声钟声响起后,所有人都已经抵达了会场,神情凝重地落座在自己的位置,而赵源、赵诚、赵志、赵楷、潘正炜、卢继光、郑洪、罗广平、梁亟禧等一众老少九人分别坐在台前,其中赵诚担任立宪会议总顾问,赵源则担任总议长。

“诸位,新朝国政,宪法为基,而宪法之基,曰民族、曰民权、名民生。今日所议之事,便为此三者。”

赵源环视众人一眼,他所说的‘三民’虽然跟后世同名,但并非一样的事物,而是他自身长期经历以及思考所得。之所以用这个名字,实际上也是希望传达出一个思想,即新朝确立,王在法下,那么天下非一家之天下,而是万民之天下,由此宪法根基便根植于百姓中,为民法,非君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源的理念放在这个时代有所超前,而他自然也会进行相应的修整,其中民族基于之前《民族自强论》中的理论基础,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仅仅只是赵源心中目标的第一步,而下一步则是华夏民族将雄起于世界,因此所有的华夏百姓都需要在民族旗帜的号召下,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