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老朱的货币构想(1 / 2)

纸币这玩意儿并不陌生,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

宋朝虽被称为挫宋,但也不得不承认宋朝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商品交易异常繁荣,加上华夏自古以来缺铜,纸币交易便应运而生了。

只是到了明初,不懂金融学的老朱把纸币玩崩了而已。

朱标对于洪武宝钞这东西,心里是五味杂陈的。

老朱已经多半开始琢磨宝钞事宜。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无比自信的人。

他一旦认定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是很难改变的,除非是马皇后和朱标联袂出击,才有一线可能。

所以在方进看来,一些穿越文里主角们三言两语便能让老朱改变主意,完全是天方夜谭。

上辈子身为特工的方进格外谨慎,通常情况不会去反驳老朱的想法,而是选择去打补丁。

方进觉得这刘通在前世也应该是一个人精,清楚既然无法阻止朱元璋发行宝钞,便提前布局,去迎合圣意。

“只是……”

他挠了挠头皮,“大明水师虽强,可跨海出击在远海作战的话,未必能够做到势如破竹,搞不好还成为众矢之的。”

琉球国很小也很弱,明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其吞并,但也引起了南洋不少国家的警惕。

占城国派出使者前来,希望和大明建立朝贡体系,结果使者莫名其妙就死了。

一件接着一件事情,足以让这些国家风声鹤唳了。

如今这种情况,对方也未必愿意接受大明宝钞进行交易。

这刘通……

以方进的职业嗅觉,觉得这家伙的前世是一个位高权重之人,总觉得对方还有后手。

可朱标在信里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并说明要划一個免征关税的区域,至于具体该如何实施并未提起。

其实方进并未猜到朱标的心思。

站在这位太子的角度,他虽然对刘通的建议很是心动,可还是认为应该综合比较下两个穿越者各自的想法再做决定。

方进回到自己的住所,准备好笔墨开始写回信。

他认为以纸币购买南洋诸国的矿产是可行的,可难点在于如何让南洋诸国接受大明的纸币。

如果单纯以武力强盛逼迫南洋诸国接受,那干脆也不需要宝钞了,哪怕是一堆废纸也没区别。

方进觉得应该设一个陷阱,让南洋诸国认为这大明宝钞是一个高大上的好东西,而非一堆破铜烂铁的玩意儿。

至于具体如何实施,方进认为需要从长计议。

他将信件密封,让手下负责送去皇宫,自己则继续负责松江府的市舶司筹建。

……

此刻的老朱心情大好,不仅因为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他的九皇子赵王朱杞的身体也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御书房里,朱元璋将刚批完的奏章放下,一脸欣喜地问道:“标儿,你也认为咱大明也应该像前宋一样搞纸币?”

随着天下太平,老朱也想到了统一货币,便于国家管理。

华夏自古以来都缺银铜等金属矿,尤其是一些大户人家,达官显贵在死亡时还喜欢用大量的金银财宝陪葬,这更是让缺银少铜的华夏雪上加霜。

朱元璋不仅精力丰富,这脑子里各种点子也是层出不穷。

在私底下,他已经为计划当中的宝钞想了不少异想天开的法子。

今天,老朱是第一次和别人聊起宝钞事宜。

朱标点头回道:“如今民间的商品贸易已经逐渐繁盛了起来,无论是银币还是铜钱根本就不够用。”

朱元璋则又说道:“咱给纸币的名字也想好了,就叫大明宝钞好了!”

纸钞就是纸钞,可老朱为了彰显逼格还加了一个“宝”字,似乎听上去显得高大上了许多。

“父皇,不知有了宝钞后,银两铜钱是否还要继续使用?”朱标有些担忧地问道。

“大明太大,想完全禁止银铜之物是不现实的。不过咱想了一个办法……”朱元璋露出一丝得意之色,“将来宝钞发行后,可以允许民间之人来兑换。”

“一贯宝钞的相当于铜钱1000文,银子一两,金子一钱。如此一来,朝廷就能将天下金银铜都收入国库之中。”

“那民间能否用宝钞来兑换金银铜这些财物?”朱标不禁问道。

“当然不行了!”朱元璋两眼一瞪,理直气壮地说道,“宝钞只有兑换出去,哪有再兑换进来的道理!”

“咱差那些宝钞吗?还是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朝廷现在差的是金银铜这些财物啊!”

朱标的双眉不禁跳动了一下,史书不曾欺我。

他本来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来规劝下朱元璋,可随即想想还是别费这个口舌了。

夏虫不可语冰啊!

何况朱标也有些怀疑这现代经济学是否真的有用,毕竟自己穿越前漂亮国都在疯狂印钞,不断拉高债务,还有那位自诩为奥斯曼继承者的埃苏丹就喜欢和现代经济学对着干,也没见暴雷。

朱元璋见朱标不语,也猜到了一些:“标儿,你放心。咱也知道物依稀为贵,不会让这宝钞泛滥的。咱看过史书,前宋的纸币到了后期贬值也是非常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