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罄竹难书(1 / 2)

孔希学的脸庞上露出迷茫绝望之色,呆滞而无力地坐在椅子上,仿佛全身的力气被抽干一样。

他心中很清楚即使自己再怎么瞧不上这个乞丐出生的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其得国之正,自古以来无出其右。

一个将天下重新打了一遍的马上皇帝,对军队和朝政的掌控能力必然是牢固的。

朱元璋根本无需像前朝的君主那样,为了维系他们的统治,将他们孔家之人高高捧起。

站在孔希学身侧的孔府管家孔尚生是远方旁支的亲戚,他低语开口道:“家主,这朱皇帝其实还是非常忌讳我们孔家的影响力。即使他想拿下我们北宗,但也不得不将南宗扶持上去啊。”

“那又如何?”孔希学头也不抬地回道。

“这普天之下,象征孔圣人一脉的不就北宗和南宗吗?”孔尚生阴险地笑了笑,“可是如果南宗那一脉消失了,嘿嘿……”

“这朱皇帝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孔希学听后,脸庞上流露出几分动容之色,却又随即摇摇头:“这风险太大,万一走露了风声。”

“家主啊……”孔尚生带着哭腔,有些激动地说道,“若是南宗之人在飞黄腾达之后,愿意看在我们同为圣人后裔的份上帮扶一把,我们也认命了啊。”

“想要他们帮扶我们?”孔希学咬牙切齿地斥道,“只要别落井下石就不错了!毕竟当年我们也没少奚落他们。”

孔尚生又继续说道:“我们和他们那边分家也有两百多年,都隔了十余代了,除了都姓孔和陌生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哼,还不如陌生人呢。”孔希学一脸愤愤之色,“陌生人之间无冤无仇,我们都视对方为眼中钉。”

孔尚生无奈地拍着脑袋:“所以家主……我们这边的孔家不仅保不住富贵,有可能还会……”

他的话戛然而止,但孔希学也听出而来言外之音。

他们北宗孔家既然在朱家皇帝眼里没了利用价值,又是南宗孔家的眼中钉、肉中刺,那下一步就是被清算了,然后家破人亡,家族衰败。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历朝历代确确切切发生过的。

“所以是没得选了。”孔希学喃喃而道。

孔尚生眼里闪过一抹狠厉之色:“家主,双输总好过独赢!”

双输总好过独赢!

孔希学默念着这句话,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眸终于有了异彩。

不冒险,北宗孔家就等着慢性消亡,而冒险一把,好的结果是继续荣华富贵,差的结果是双方同归于尽。

“双输总好过独赢!”孔希学不禁默默点了点头。

……

随着时间的过去,来应天府告状的曲阜百姓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越来越多,各种传言遍布了整个京城。

大伙儿坚信这位从一介平民成为开国君主的朱皇帝,是可以为百姓们主持公道的。

同时,一些关于南宗孔家的正面传闻,也开始在大街小巷之中传颂着。

相对于黑点满满的北宗孔家,南宗孔家当年在靖康之变导致北方沦陷之后,毅然婉拒了金国的厚待,随着前宋皇室南迁的事迹,顿时成为了一段佳话。

此刻,刘通和姚广孝这两個老狐狸在天界寺盛情款待了南宗孔家的当代家主孔希路。

姚广孝一边转动着佛珠,一边微笑道:“孔施主,同为圣人后裔,你们这南宗一脉和北宗相比,境况可差了太多。”

“哎,说起来的确有一些落魄,实在是愧对祖上啊。”孔希路也是摇头苦笑道。

刘通也有些动容地说道:“士正,无论是当今陛下还是太子殿下都为你们的气节钦佩不已!”

“放心,大明绝非前朝伪元那种无德无义之蛮夷,不会亏待你们孔家!”

这“士正”正是孔希路的字。

姚广孝又突然有意地问道:“孔施主,你们两家是一直未曾见过面吗?”

“道衍大师,我们两家早已经不再来往。”孔希路如实回道。

“坊间传言……,哎!”姚广孝轻轻叹息一声,“老衲看施主的样子像是纯正的华夏裔,可那边的人……不知孔施主是否看过那些画像。”

这一点也是孔希路所关心的,毕竟同为圣人后裔,此事事关孔家名声。若是传言为真,他们南宗就得更加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去维护圣人之家的尊严。

“看过那些画像,不知和真人像不像?”他有些焦急又带着几分期待之色问道。

姚广孝瞟了他一眼,知道对方已经下套,眼里有得意之色闪过,却是语气纠结地说道:“像,实在是太像了,这可是大明最好的画师所作,也是照着孔希学本人画的。”

话都说到了这个地步,孔希路也觉得多半是真的。

此事宁愿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百年沧桑,也终于轮到他们南宗崛起了。

“这样看的话,这衍圣公的位置被他们窃去了这么多年,实在是太可恨了!”

孔希路也是义愤填膺地说道。

姚广孝也深以为然地说道:“还是东莞伯聪慧,竟然能发现如此惊天的秘密!也怪不得北宗之人在前元的地位如此崇高,原来都是自己人啊。”

刘通也笑道:“大师,我也一直觉得奇怪啊,那些蒙古人一向小气,突然会变得如此大方。至于北宗孔家,当年金国来了,蒙古人来了,都是率先投降的,连一点气节都没有。”

“可大明立国时,他们扭扭捏捏一直在观望,原来是这个原因。”

孔希路知道到了这一刻,便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他立即躬身道:“两位大人,小的会以孔圣人后人的身份来告知天下的读书人,蒙元无道,北孔无德,朝廷此举乃替天行道,顺应人心。”

刘通和姚广孝两人暗暗对了一眼,皆露出满意之色。

姚广孝又继续道:“孔施主,太子殿下交代过了。如今应天府里有这么多从曲阜前来告状的老百姓,这个安抚的机会可是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把握,收拢人心啊。”

“伱将来去曲阜治理地方,这可是天赐良机啊。”刘通也补充了一句。

孔希路眼睛一亮,如醍醐灌顶,立即回道:“小的谢过两位大人点拨!”

……

方进在以太子之命为由,在应天府知府的衙门里专门开设了一个地区,名为“信访司”,用处是让全大明的百姓可以来进京告御状。

这“信访司”的人是方进的亲信,指挥佥事安欣,专门负责接待那些上访的群众。

安欣如果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要第一时间汇报给方进,方进如果觉得棘手,再立即转报过太子朱标。

通过如此层层设计,也让老百姓有了直达天听的机会。

此刻,最郁闷之人是应天府的知府许松。

通常来讲,一城之知府往往是此地官职最大之人,是当之无愧的土霸王,作威作福不在话下。

但在天子脚下,却有一大堆人站在知府的头顶上颐指气使,更为郁闷的这知府还得唯唯诺诺。

这就好比后世的北京城,路上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大叔,就有可能会是大官。

方进虽是武将,但刚被封了东莞伯,又是太子亲信,知府许松也只能老老实实予以配合,还特意找了一处比较大的场所。

“许大人,这可是太子殿下的意思。”方进看这官员有些不情不愿,只要一脸严肃地说道,“咱们把事情办妥了,殿下那边才会满意。”

许松郁闷地道:“东莞伯,殿下对这些泥腿子干嘛这么关心,有地方给他们伸冤,没撵他们回乡就应该让他们跪下磕头,感恩戴德的。”

他说话时有一种强烈的士大夫优越感,同时对那些视为泥腿子的老百姓,鄙夷不已。

方进暗暗摇头,这些官僚是高高在上太久了,欺压鱼肉百姓早已经成自然了。

他事先也查过这许松的资料,前元降臣。

不就换了一个皇帝吗?给谁干活不是干活!

不过站在老朱的角度也没办法,科举效果不甚理想,是开了又停。

如今的大明,官员缺口是太厉害了,不用降臣还能用谁。

更何况如今的官员都是举荐制,这种模式必然导致下面官员推举时会选自己人。

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

方进只好把脸一摆,回道:“许大人,话可不能这么说。这些百姓来进京告状,那说明还是相信朝廷,相信当今陛下的。”

“如果换成是伪元那种腐败的朝廷,老百姓也不用告状了,直接造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