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大明的文明之光(1 / 2)

朱标知道老朱是好面子的,版图一定要大大的,即使比不上前元,但也不能相去甚远。

但朱元璋同样是一个极为谨慎的帝皇,无论是辽东还是云南地区,他都在耐心等待时机,并没有轻易动兵。

这西藏地区本来就属于高海拔地区,易守难攻,若是能够在没有出动兵力的情况下便将其纳入帝国的版图里,自然是上上之策。

吐蕃地区包括了后世的西藏和青海等地,虽然说是一片地广人稀的地区,但一旦纳入帝国的管辖,至少从地图上看,大明的疆域又会增加一大块,脸上自然也有光。

云南和辽东地区暂时无法下手,吐蕃倒是一个不错的对象。

他想了想后便喊来了方进,和对方探讨了一下西藏问题。

站在方进的角度,如果西藏地区可以由朝廷直辖是最理想的,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从路程上分析,西藏地区离应天府的距离比倭国、高丽,甚至吕宋国都远了太多,区别是没有海路。

方进来了后,在听了朱标的话后,却十分意外地说道:“殿下,臣希望华夏的文明之光可以照射到愚昧落后的青藏高原。”

这果然是一個穿越者的抱负。

“愚昧落后?”朱标眉头一皱,流露出意味深长地语气,“东莞伯,何以见得。”

“据臣所了解,这吐蕃地区如今尚处于农奴制,其文明程度应该相当于华夏王朝的殷商时期。”方进缓缓而道。

朱标笑呵呵地说道:“东莞伯,殷商包括夏和周,那可是儒家子弟们无比推崇的三代之治啊!你将吐蕃地区的农奴制和殷商相提并论,不怕这群家伙和你拼命吗?”

方进笑了,不以为然地说道:“殿下,这玩意儿那些儒生也只能骗骗别人,又不是用来骗自己的,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朱标恍然。

这就好比后世的一些贪官污吏,在落马之前开口闭口都是“为xx服务”,大家也就听听过,不会往心里去。

方进继续道:“殿下,对比下咱们大明,陛下花费数年不断完善《大明律》,以此法来治理天下,即使放眼整个天下,也无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媲美。”

朱标也承认《大明律》是封建社会一部最为重要的,用来治理国家的法典,甚至让周边许多国家都竞相模仿,哪怕在整个世界的法制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方进,这《大明律》再好也不适用于吐蕃地区,要不然不是让那些奴隶主的命吗?”朱标提醒道。

在大明对吐蕃地区采取羁縻政策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去在乎这些奴隶主在自己管理的领地里,如何视底下之奴隶为草芥,随意打骂,甚至剥夺其性命。

“臣自然是知道的。”方进点点头,“据臣所知,吐蕃地区因为身处高原,地理特殊,长久以来缺少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使其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比如某些权贵在做祭祀的时候,可以随时割下那些奴隶的胳膊、头颅,作为祭祀用的法器。”

“实在是野蛮至极!”

这就像南洋,西洲(非洲)、东洲(美洲)的一些部落一样,差不多的文明程度。

朱标皱着眉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方进则继续道:“臣的意思是可以借此调动舆论,将那地方描绘成一个充满黑暗的罪恶之地,甚至可以将吐蕃地区的那些统治者都描绘成十恶不赦之徒。”

这是在开动宣传机器,用文字舆论来丑化对方。

“目的呢?”

“让大明上下形成对吐蕃地区的一种强大优越感这是其一。其二是同样也可以警醒、鞭策大明自己的那些官员,勿行犯罪之事。”

“第三,可以为大明在将来对吐蕃地区执行直辖,并派遣流官打下伏笔。臣认为,吐蕃地区的那些权贵迟早会被朝廷清理,然后往那片地方迁移大量汉民,以永绝后患。”

大明的疆域之内,不应该存在这种未开化的野蛮之地。

朱标问了一句:“如此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东莞伯你觉得在孤的有生之年能做到吗?”

“殿下,事在人为,臣认为殿下是能做到的!”方进也是语气坚定地说道。

朱标清楚,要大成以上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工业革命发生在自己执掌大明的期间。

也只有在文明方面,对其形成碾压,才能将那片巨大的疆域永久纳入帝国的统治之中。

他也观察过,以海贸带来的商业繁荣,长久以往的发展下,萌发工业革命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实蒸汽机不是不能鼓捣出来,但若没有繁荣的商业贸易为基础,即使有了蒸汽机,也会像无根之木,无水之萍一样,成为放入博物馆的艺术观赏品。

“殿下,吐蕃地区虽然离应天府距离十分遥远,但应该也不会外封吧,无论是给皇子亦或者是勋贵。”方进又问道。

“自然不会!”朱标语气肯定地说道,“只要和大明陆地相连的地方是不可能外封的。大明将来任何一个诸侯国亦或者藩国,都会和大明本土隔着一片海洋。”

这就是大明分封和西周分封的不同地方,必须是远隔重洋的。

“所以殿下,若真能将那片地方彻底控制,甚至还有西域那片地,殿下不就完成了历代君王未完成的丰功伟绩吗?”方进拱着手,动容地说道。

“那如今,孤应该如何应付那些前来投诚的吐蕃权贵?”

“先捧杀他,使其降低警惕,然后多培养几股针锋相对的势力,让其内耗。殿下……”方进沉吟道,“这些人在见识了大明的先进繁华后,总归会有部分家伙人心思动,谋求改变的,这就是机会。”

“我懂你的意思了。”

……

几日后,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的左相作为使臣被礼部安顿在理藩院中,朱标便命礼部将人将请来。

他是选择在一处新建不久的宫殿里接见使臣。

这之前,朱标还特意安排使臣走了一趟松江府的市舶司,见识了一下什么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自小生活在高原地区的镇西武靖王左相,哪见过如此壮观的画面,就如同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一般。

尤其当隔着琳琅满目的货物从船上卸货时,不止是他,连一同前来的随从也望着松江府港口那壮观的景象,愣愣出神。

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

顿时,他们有一种自己是井底之蛙的感觉。

尤其是大明朝廷出版的一份报纸《大明之外的世界》,让这些人爱不释手。

没想到明人的足迹顺着海洋已经遍布了世界的角落,而他们还窝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封闭而乏味的生活。

他们这一行人在松江府呆了几天后,便在礼部尚书赵翥(zhu,第四声)的陪同下拜见了朱标。

不过在使臣没来之前,礼部尚书就先领了几个人前来拜见。

朱标挥手让他们起来,笑问道:“赵尚书是担心本宫,所以来陪同本宫一起接见武靖王使者的吗?”

礼部尚书赵翥站起身回答道:“殿下文武兼备,见区区一个使者何足挂齿,只不过按规矩应有礼部官员在旁记录大致的谈话内容,以供以后查阅,当然还是要看殿下的意思,若是殿下不想,那臣就领他们下去。”

朱标心里不想说个话都有人在一旁拿笔记着,不过规矩就是规矩,他是这个规矩的得利者自然应该带头维护,于是说道:“既然是朝廷的规矩那自然应当遵守,留下人在旁记录吧,不过你们不要说话。”

礼部尚书身后的几人一齐躬身应诺,然后就走到一旁拿出纸笔。

不过赵翥顿了顿,还是走到朱标身侧小声问道:“殿下,释迦坚赞的使者也在打听何时会有人接见他们,臣应该如何回复?”

朱标眉头一挑,有些不满地道:“这帮番僧着什么急?继续凉他们一会儿!”

那帮喜欢装神弄鬼的喇叭,他是不喜的。

这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再怎么说也是前元开国雄主忽必烈的后裔,他们那些番僧又算什么东西。

赵翥接着说道:“主要是巴蜀明夏已经灭了,他们也有一种唇亡齿寒的感受。”

在那些藩僧看来,他们和夏国不同,也和云南土司不同,毕竟他们是靠宗教信仰管理其百姓的,跟朝廷并不冲突,也希望朝廷可以保住他们的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