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辽宋战争打响(2 / 2)

而现在的形势对于辽国来说,可比澶渊之盟严峻得多。

拳头大是硬道理,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是不可辩驳的真理!

相比于做事冲动,全凭热血打仗的折继闵,张亢其实更喜欢狄青,因为狄青不仅打仗勇猛,而且行事善于思考,富有谋略,不止是将才那么简单,很有可能是个帅才。

一来澶渊之盟后,赵恒丧心病狂地在边境加修了大量堡垒城池,又增派了十多万大军,让河北驻军达到了二十余万。

“原因很简单,若辽军直取腹地,后方有范相公在,他们的攻势不可能那么顺利,必然为相公所阻,此时我们就应该伺机而动,破坏辽军的后勤粮草,让他们后方不得安生。”

可显然耶律宗真也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上。

狄青沉声道:“正如帅司所说,辽国此番大举南下,一可能是直取腹地,二则是引诱我们出城,不管是哪一种,末将都认为应该按兵不动,静待时机。”

二来宋国武器装备进行了迭代,虽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却增加了大量热武器用于守城。

张亢大喜,连连点头道:“说得很好。”

目前还处于宋辽对峙阶段,宋国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往东出海发展。否则不仅辽国可能会干预,高丽和日本的官方也可能抵触。

一旦辽军把雄州团团围困,粮草进不来,驻军太多了人吃马嚼,估计要不了多久雄州就要变成死城。

但实际上此时的辽军身后还有大量宋军,正常情况下,宋军展开合围,断掉了辽国的后勤补给线,辽国绝对不可能这么猖狂,在澶州城外如此耀武扬威。

北面的辽国战事,也渐渐开始进入白热化。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

另外那位朋友拿妾生子和现在小三比喻,先不说现在小三法律也有继承权,单说小三现在不合法,妾在古代可是合法的,二者完全不能类比。

他们如果想直达宋军的粮草后勤中枢,就必须要对这些地方施加压力,至少要保证他们不会对辽国的后勤补给造成困难,因此势必就要分出兵力围困外围堡垒。

现在的宋军边防可比檀渊之盟时强了太多。

打吧。

有朋友说上章改革措施还说保守,要注意的是,这是我军在民国时期采取的保守措施,不是在宋朝是保守措施。主角也认为这些措施在宋朝属于激进了,但深入了解的话就会知道,我军采取这样的措施可是在宗族势力强大的江西,而主角目前只是想在宗族势力已经几近于无的宋朝北方推广,难度甚至可能比我军当时还要低很多。

所以辽兴宗耶律宗真现在确实有点骑虎难下,不知道是打还是退兵。

折继闵年轻气盛,高声喊道:“帅司,出战吧,就这样让辽军如此大摇大摆地从我们城外经过,末将丢不起这个人!”

不是宋军不能多派人,而是人一多粮草就不好补给。

历史上澶渊之盟辽国也是兵分三路,进攻宋国几个重镇,并且拿下了遂城和定州,生擒宋军将领,让辽国声势大震,吓得宋真宗赵恒差点迁都南逃。

因此现在张亢他们要做的,就是等!

有耐心,才是好猎人!

毕竟从辽圣宗时期开始,辽国也重视海洋,甚至组建了一支海军,加紧了与高丽和日本之间的联系。

“哦?”

雄州作为宋辽边境的重镇,城池宽阔高大,但城里却只有八千守军。

可跟宋朝打消耗战,辽国有那个实力吗?

他们可不像宋国那么有钱。

此刻张亢看到城外的辽军,指着外面对手下的狄青等人说道:“范相公言中了,这必然是辽国想要绕开我们,直取我们后方的腹地。”

“善!”

因此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辽国的经济其实非常脆弱,没有战事的时候还好,完全可以依靠岁贡和较低的赋税维持。只要战事打响,势必造成内部存储消耗加剧。

少偷东西少申遗,不然大宋的坚船利炮,可不会手软。

高丽和日本也向辽国称臣。

但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辽国三路大军,自然不是无视边境密密麻麻,多达上百座的堡垒、军寨,以及容城、安肃、遂城、归信、北平、雄县等十余座城池。

十二月九日,辽国大军悍然南下,一路主力从雄州南下,直取宋国军事重镇高阳。一路从安肃南下,过保州直取保塞。最后一路则从定州绕道,进攻望都。

双方对峙到年底,耗了三四个月,辽国这边就有点顶不住了。

相比于河北军,西北军是敢于野战的,辽国绕开他们去进攻腹地,后勤补给线势必会遭到西北军的严重打击,到时候看谁能耗死谁。

这种情况下,别说辽兴宗,换了他爹辽圣宗巅峰时期的辽国大举南下,估计都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攻破宋军的乌龟壳。

不过显然宋彩和粟健想不到那么深层次的东西,他们都以为赵骏只是希望能加深大宋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

西北军刚刚打完胜仗,又得到朝廷的奖励,士气正旺。范仲淹许诺,若是此战大败辽国,必须犒赏三军,使得将士们的士气就更加高涨。

所以张亢十分欣赏他。

这三地都是宋国的军事重地,而且还是粮草的主要囤积区,如果能够随意攻克任何一地,对于宋军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有利于辽国继续施压。

二是增加国内赋税,向属地的汉人、女真部落、蒙兀部落索要粮草、赋税以抵消军用开支。

此时的张亢现在是河北东路安抚使,他在宋夏战争中实在是太耀眼,再加上他于景祐元年做过安肃军知州,还曾经上表赵祯,分析辽国局势,熟悉辽国情况。老范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宝贝疙瘩,于是就把他调到了河北来。

所以干脆少派点人,多囤积粮草。

可也正是人少,试错的成本就非常高。若辽军伏击,即便有手榴弹,他们这八千人也可能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写书肯定遵照逻辑来写,里面的内容和措施往往都是历史上发生过,并且较为顺利的措施,不会胡编乱造。

还有我军采取的激进办法我也在书里写了,未必民国时期的江西宗族势力,强过于宋朝被打烂的北方宗族势力?这不现实,当时北方宗族势力的情况我也是做了调查和考究的,总不能民国时期的思想就已经那么先进了,可以接受得了这样的改革吧?没道理的,所以我完全不接受这位书友的指责!

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我也不能统一大家的思想,我只是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这么写,让大家明白原因,并不是我指责这位书友有什么问题,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清楚我这么写的缘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