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出京巡视,少杀一点(2 / 2)

政制院宰相们全都听他指挥,宰相们所在的势力也都听令于他。

&;=&;&;&;如吕党、王党都在他的旗帜之下。

可以说除非赵骏造反,才有可能让那些人出现分裂,但即便他造反,估计也有大把的人跟着。

说句不好听的,狄青听到赵骏要造反的消息,都得纠结再三,是跟着赵骏一起造反,还是进京为赵祯勤王。

因此这个时候的赵骏真就是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质性地几乎与赵祯平起平坐,有的时候连赵祯都不敢跟他大声说话。

所以他不需要培养势力。

他需要的是一群用得顺手,且能够给他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才。

这次带着出去的大抵就是未来的宰相,以后等范仲淹他们退休或者老病而死的时候,总归有人给他们接班。

诸多官员中,除了王安石以外,有从广南西路转运使升上来的户部侍郎杨察。

从淮南西路发运使升上来的吏部侍郎杨告。

还有殿中侍御史赵抃,右巡检御史陈希亮,以及从地方上被临时调上来的鄂州知州苏涣,江州知州李孝基等人。

此刻大家一一站在赵骏面前,认认真真,面容非常严肃。

他们都是赵骏亲自提拔上来,因为考中进士,在官场的时间不同,官职大小也不一样。

比如王安石、苏涣、李孝基这一批属于差不多同期,王安石他们是康定元年那一批,李孝基则是庆历元年那一批,相差一年。

正常来说,八九年的时间普通进士根本不可能做到知州,最多就是在通判位置打转,但他们都是进士排名极高的那种。

往往进士排名越高,加上有后台的话升迁速度会很快,三年知县,三年通判,三年知州,如今刚好是第九年。

北宋时期,很多高级大员都是这么升上来的,王安石本人就是如此。

而杨察、杨告、赵抃、陈希亮这一批则是天圣年到景佑元年的进士,资历不算太老,但也属于官场的中坚力量,品级都在正三品到正五品之间。

如陈希亮资历最老,别看他才35岁,跟赵骏同龄,级别也只是正五品的右巡检御史。可人家是天圣八年的进士,16岁就高中,在官场已经浮沉19年之久。

只不过陈希亮性格太耿直,一直受到打压得不到升迁,在县令的位置上就干了9年,历史上更是直接做了27年七八品县令。

连比他晚四年中进士的赵抃目前都是从四品殿中侍御史,可见得罪权贵想要升迁,何等的艰难。

若不是遇到赵骏赏识的话,恐怕还不知道被打压多久。

可以说这里级别最低的都是一地知州,以杨察和杨告的级别和资历,基本上这次出巡结束,就是某部尚书。

下一届进政制院也是稳稳当当的事情。

赵抃、陈希亮也差不多是下下届了,反正他们还比较年轻,不过三四十岁,有的是时间。

至于柳永和包拯这两个,柳永年纪太大了,估计以后当个转运使,或者调到中央做个某部侍郎、尚书就已经是极限,不太可能入院。

包拯的话还得坐镇开封府,等下届改选,顺势把开封知府的纳入到提名范围即可,以后自然也能进入政制院。

赵骏与众人又寒暄了几句,见天色已经是上午辰时末,便打算出发。

就在此时,咸丰门内又徐徐过来一个车队。

车队打的是范仲淹和晏殊的牌子,赵骏的护卫队没有阻拦,径直到了旁边。

紧接着二人下了马车,晏殊开口就抱怨道:“现在汴梁也太堵了,光在咸丰门内大街就堵了两刻钟,我还寻思着半路上遇到汉龙,结果你却先到了。”

赵骏笑道:“这就是拉日叔你没有堵车经验了,当年我在北京的时候,亲眼见到三环上能堵一天,走路都比开车快。”

“那你是怎么过来的?”

“很简单,绕路呗,从罗城门出来就比咸丰门强。”

“还是伱聪明。”

晏殊竖起大拇指。

赵骏就说道:“不是不让你们送吗?怎么又来了?是官家有什么指示?”

“该送还是得送一下,不然堂堂知院离京,百官不送,宰相再不送,那岂不是不太体面?”

晏殊笑了笑。

赵骏翻着白眼道:“我还想低调离京,你们这么大张旗鼓,就不怕暴露我行踪?”

“算了吧,你现在就算低调离京,过几天你不上早朝的事情传出去,就算报纸不敢宣传,百官们也很快就会知道。”

范仲淹说道:“你作为知院,一言一行无数人都在看着,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瞒不住的。”

“这倒也是。”

赵骏点点头。

他上次出京,直到淮南才暴露,那是因为当时天下官员对他了解太少,关注度也不高。

如今就不同了,他的威名早就传播四方,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多少双眼睛盯着,就几乎不可能再隐藏踪迹。

说不准哪怕他低调出京,但实际上消息早就传遍天下,什么微服私访之类的事情,现实已经很难发生。

“这一趟你还不知道要去多久,早些回来。”

晏殊又道:“现在朝廷还有很多事情要你处理呢。像南阳那边,早上有加急公文送来,说是已经对那边进行大量探索,发现那边很多都是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问我们该怎么办呢。”

“能怎么办,移民,同化,传播我汉人思想,这些事情你们都知道处理,为什么非要等我呢。”

赵骏无奈道。

范仲淹笑道:“总归要你点头嘛。”

“好了,不和你们多说了,天色真不早了,还得启程呢。”

赵骏扭头摆摆手。

“嗯,那我们就不远送了,早去早回吧。”

“知道了。”

“汉龙。”

范仲淹忽然说道。

“嗯?”

赵骏本来打算登上马车了,听到他的话,回头问道:“怎么了?”

“少杀一点。”

范仲淹说道:“你在国内杀的人,有时候我看的都心惊肉跳。”

“哈哈哈哈哈。”

赵骏大笑起来,说道:“那就要看对方犯的什么事了,好了,走了。”

他摆摆手,给了他们一个潇洒的背影,登上了马车。

车队徐徐开赴,陆续进入了官道。

范仲淹和晏殊都双手背负在身后,站在原地看着赵骏离开的身影。

晏殊叹道:“你说他会听吗?”

“汉龙什么都好,就是太嫉恶如仇了。”

范仲淹亦是叹道。

他一个激进派都觉得保守派实在是太激进了。

“好了,让天下官员头疼去吧。”

晏殊拂了拂衣袖道:“若真落到汉龙手里,那也是他们自找的。”

“嗯,走吧。”

范仲淹点点头。

赵骏对待贪污腐败的官员不手软,但却从不滥杀无辜。

这一点上,他还是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