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工业建设与新的发明(1 / 2)

第444章工业建设与新的发明

晌午过后,马车顺着官道,远远地看到了武安县城。

此刻县城外早有人在等候。

除了河北路转运使韦焕之,提举常平司田佑、提举刑狱司王鼎、提举御史司韩昉等人以外。

还有磁州知州阎中孚,武安知县张昭文,以及其余州府、县衙佐官。

数十名穿各色袍服的大小官员站在那里,远远地见到队伍徐徐而来,呼呼啦啦走到路边,纷纷排好队伍,在那里候着。

赵骏撩开车窗帘看了一眼。

虽说他提倡“四不两直”,也既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

如庆历新政之后,路御史司每月都会派御史前往各地明察暗访。

还有中央也会不定时派巡回御史四处走动,纠察地方风纪,双管齐下,以此达到监督全国官员的目的。

政制院就是让御史们用这种方式来做突击调查。

但问题是赵骏并非地方巡察御史,也不是中央派出去的巡回御史。

他一个堂堂国家政府首脑,仅次于赵祯这个国家元首的存在,一言一行世人关注,身份地位注定了他不可能以“四不两直”走动。

所以基本上每到一地,地方县令可能不知道,可路转运使这些高级大员,势必就会一直了解他的动向,时刻准备迎接。

很快车队到了近前,韦焕之等人忙不迭上来行礼道:“下官参见知院。”

“嗯,免礼吧。”

赵骏从马车上下来,看到这么多人不由得皱起眉头道:“怎么来了这么多人,不是说了一切从简,衙门不用上值吗?”

众人心中一紧。

韦焕之忙道:“请知院恕罪,下官是让大家别来打扰知院,但不少人想来瞻仰知院风采,因而.”

“这样啊。”

赵骏没有动怒,只是点点头道:“既然看过了,那就只留下各主官即刻,其余人都赶紧回衙署主持工作吧。”

“是是是。”

韦焕之连连应下。

随后除了韦焕之、田佑、阎中孚、张昭文等地方主官以外,其余人都准备要走。

赵骏又想起了什么,问道:“蔡质和韩公彦在不在?”

这二人一个是当初武安钢铁厂成立时的坑冶铸铁监知监,另外一个是武安县令,对钢铁冶炼非常了解。

只是武安钢铁厂是在庆历三年成立,如今已经是第六個年头,两人应该早就已经离岗。

不过赵骏倒是知道蔡质的下落。

朝廷前些年大量成立国营企业,将那些必需品和重要战略物资纳入其中。

包括国营粮油盐公司,国营钢铁煤炭公司等等。

公司这个词土生土长,最早出自孔子的《大同》《列词传》。

庄子也说:“积弊而为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是谓‘公司’。

意思跟后世一样,聚集大家的财力一起创建一个运转机构。

但董事长却是个舶来品,由西方董事会产生。

所以目前公司的董事会在大宋本土叫“司理会”,董事长自然也变成了理会长,民间私企也仿照官府称知司。

武安钢铁集团成立之后,原来的管事者蔡质就变成了武安钢铁公司知司,目前是从五品,直属于中央政制院,间属于河北路。

至于韩公彦这位韩琦的侄子,同时也是贾昌朝的堂侄女婿去了哪里,赵骏倒是未关注。

不过他记得这二人能力很不错,因此到了武安肯定要问一问。

“回知院,韩公彦四年前因政绩调为深州通判,去年又升为冀州知州,但还未赴任,他父亲就病逝了,现在挂冠回家服丧守孝。”

韦焕之说道:“至于蔡质,他说现在正在搞什么研发,没时间过来迎接知院,若是知院想看的话可以去找他。”

“哈哈哈哈哈。”

赵骏大笑道:“蔡质是个技术型官员,祖上三代冶铁,是很有能力的,他说在搞什么研发,真是让我好奇,我倒要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说着双手背在身后,迈步向前方走去。

“是是是,这家伙虽然有傲气,但干起活来确实是厉害,常常亲自下去与工人们一起做事,很有冲劲,没有辜负朝廷的栽培。”

韦焕之也笑着跟在赵骏身后应和着。

赵骏抬起头,前方已经是武安城池,如今的武安早就已经不是当初破旧小县城的模样,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原本狭小的老城区已经看不见,外面全是像汴梁那种五六七层的筒子楼,人来人往,繁茂兴盛。

虽然跟后世很多比较落后的贫困县城差不多,可要知道现在是宋朝时期。

能有这样的发展已经非常不错。

可以预见在唐山钢铁产量第一的迁安市还没有开发起来之前,武安作为后世河北钢铁产量第二大县,估计要领跑河北路很久很久。

“不错,武安发展得很好啊。”

赵骏见到这一幕,满意地点点头道:“我过黄河之后,一路走来,其余县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唯有武安让我很高兴。”

说着他又看向韦焕之道:“韦司帅任职河北路转运使已经第三年了吧。”

“是啊。”

韦焕之点点头道:“自从下官接替吕侍郎开始,又有幸跟着范相公打过燕云,如今确实已经是第三年,现在却很快就要卸任了。”

“吕侍郎?吕公弼?”

赵骏调笑道:“人家命好,有宰相父亲,37岁就能当转运使,40岁就能做一部侍郎。”

“我在报纸上看过知院的文章,里面说打铁还是要自身硬,吕侍郎除了家世优渥以外,才学皆为上品,能力也确实当得起。”

韦焕之可不敢像赵骏这么开玩笑,稍微打了个圆场:“若非如此,只是庸才的话,又如何能步步高升呢?”

他心道。

早听说知院心眼小,看来是真的。

当年吕相得罪过知院。

据闻二人在政制院当中经常意见不一,互相争吵。

现在吕相走了。

知院还偶尔拿吕相开涮。

心眼确实小啊。

只是韦焕之不知道的是,赵骏也不过随口吐槽了一句。

吕老头这厮人是走了,但吕家却屹立不倒,早就给除了大儿子以外的子孙铺好了路。

后世三代烟草人,如今吕家三代宰相。

妥妥的政治家族。

这么搞下去朝廷不还是一群世家子弟?

要不是吕公弼和吕公著两兄弟确实有能力,再加上吕夷简临终的话,赵骏早给他们撸了。

当然。

也基本就是这样了。

反正赵骏的原则是,世家子弟有能力有才学,你可以通过家族关系上位。

这也算是为国家吸收人才。

若是没有能力没有才学,背景通天也没有用。

像吕夷简其他儿子,包括长子能力不行,照样也只能给个荣誉性的散官打发了,想登高位就不可能。

这是赵骏的处事哲学。

虽然人都是自私的,万一他儿子赵昙能力不怎么样,他会不会考虑以权谋私。

但这是原则问题,赵骏已经打定主意,如果他儿子以后能力确实不咋地,那也基本上就给个荣誉闲职算了。

宁愿家族沦为普通家族,也不想以后一个庸才进政制院祸害国家。

哪怕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反正赵祯也给了他爵位和封地,靠高额的爵位工资与封地收入同样很舒服。

只不过以赵骏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大概率子孙后人可能成为教员后人待遇,那即便无权,总归是有国家养着也挺好。

至少将来大宋完成东方一极战略,实力国力必然远超后世巅峰时期的霉帝和毛熊老大哥,每年发点工资补贴之类的养几个闲人还是轻而易举。

因而对未来赵骏看得还是很开,子孙后人有才学最好,没有才学也无所谓,自己在自己这一代做好该做的事情足矣。

他说道:“好了,只是感叹一下吕家人才辈出而已,没别的意思,也不用放在心上,带我看看武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