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少时离家(1 / 2)

民间盗墓手札 青松月下 1972 字 10个月前

n我叫宋辞,从小跟着我爷爷长大,算是一个古董贩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说我们家是那位大宋提刑官宋慈的后代。只不过我们这一支不是嫡系,所以家里并没有沾上祖宗的多少福荫。

相反,我爷爷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靠着家里也有些祖上传下来的古籍笔记,爷爷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双眼。靠着眼力在江湖上鉴宝如神,几乎从来不马眼,在河洛一代也算有些名气。

但我爷爷并不下墓倒斗发死人财,只是做一些很小的买卖,江湖上的行话叫包袱斋。

后来建国后,爷爷在河洛的汝南一带定居,开了间收些古董的小铺子,也算是半隐江湖了。

受我爷爷的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翻看着家里爷爷收藏的一些古籍。有些是家里传下来的,有些是我爷爷收藏的。

受当时某些特殊时期的影响,我上完初中之后就没读书了,后来就一直跟着我爷爷看铺子,日子也算过的清净。

直到我十七岁那年,那天我正在院子里的老爷椅上躺着,手里捧着一本不知道谁编写的《汉代金银鉴赏》,外面却突然闯进了一群人,这群人全部农民装扮,大多看着面容普通。

一进屋,我就闻到了一股很浓的土腥味,不禁皱了皱眉头。

但看到众人进院,我也只能起身上前,微笑道:“这位爷,不知道是请货还是…”

话还没说完,就被领头的一人打断:“宋老先生是不是在这?”

带着一股浓郁的关中口音。

我笑道:“我是他孙子,有货尽管拿,还请老板让晚辈掌掌眼。”

那为首的人笑道:“我可不是来请货的,我们是来请宋老先生跟我们走一趟的。”

我微微一愣开口:“爷爷他年岁已高,而且我爷爷从不下坑。”

顿了一下又说道:“老板您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我这话说的已经很明显了,直接挑明了他们的身份,本以为他们会知难而退,却没想到出了些意外。

我爷爷不知道什么时候慢慢的从后头的屋子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旱烟,吸了两口缓缓道:“既然是陈把头亲自请我来,想必是遇到了什么不得了的大坑,我这把老骨头便跟陈把头走上这么一遭又如何。”

我听见了爷爷说的话,连忙上前轻声道:“爷,您不是从来不下坑吗?而且…”

爷爷打断了我的话:“你个狗娃子,天天操你爷那么多心干啥子?我不在的时候记得看好铺子。”

我顿时噎住,因为我知道,一旦我爷爷说过的话,以他的性格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我还是奇怪爷爷为什么会破了规矩。

而对面那个陈把头对着爷爷拱了拱手道:“爷们儿门清儿,老爷子既然愿意出山,那这就算是我给老爷子的见门礼了。”

说罢从怀中拿出了一个小盒子,递给了我爷爷。

见门礼是行话,就是请一些江湖上的人出山的定金。

我爷爷打开看了一眼,里面是枚玉璧,我一眼看出,是枚汉代的白玉镂雕凤纹璧。

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我爷爷却只是看了一眼就扔给了我,默默抽了口旱烟。

我接过玉璧,闻着刺鼻的土腥味儿,心里暗叹。娘的,还是件阴货。

按照当时的物价,这种货就是卖五万也全是人买,当然是在保证不吃花生米的情况下。

阴货也是行话,通常是指那些刚刚出土的物件儿,有的地方也叫鬼货,古玩行里大部分叫生坑。

我拿在手里看了看,只觉得烫手,对我爷爷说:“爷,这物件儿太压手了,咱们怕是吃不下啊。”

我爷直接拿旱烟砸了一下我的头骂道:“没出息!”

我摸着头,却还是担心我爷爷跟他们走会不安全。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爷爷去意已决,当天下午就跟那群人走了。

看着我爷爷跟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心里不知道为什么有种不好的预感。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就把玩着手中的玉璧,看着小铺子,铺子开在城中一处偏僻的巷子里。平常倒也清闲,没啥人进店。

当时那个年代,老百姓们大多不知道啥是古玩,也不知道家中的老物件有些很值钱。

所以说我爷爷平常就去附近的居民家里捡一些小漏,然后再卖给大点的古董贩子,也能维持个温饱。

我走出房门,跟着附近的邻居打着招呼。

“哟,阿辞,今天出来这么早散步啊。”

“王姨好。”

“阿辞,最近你爷去哪了?好长时间没见了呀”

“六叔,我爷他有点事,过两天回。”

我走在河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绿化还是很不错的,就算是在小城市里,也有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