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越来越激动(1 / 2)

此刻说起沈月瑶的医术,苏宛画还处于震惊状态。

她内心都啧啧称奇。

“你不知道,她一用针灸,我睡过去醒来后,就感觉全身很有力气。”

“有一种感觉,怎么说呢。”

“就跟一下子恢复年轻了一样。”

“真的,就是这种感觉,活力满满的感觉。”

苏宛画兴奋的跟董知业分享这种心情,忍不住拉着他说了很多。

董知业看着苏宛画的神色样子,也愣了一下。

之前没怎么注意,这会还真震惊住了。

“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

“不得不说,我今天回来看到你的样子,感觉气色确实比以往好很多,看着还很有精神的样子。”

“再就是你这个精力活力,让我想到了我们年轻时候。”

说到年轻时候,董知业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那时候的苏宛画性格活泼开朗,精力也很旺盛,经常拉着他说很多话。

他喜欢听她说各种事情。

他也喜欢看她丰富的表情。

虽然苏宛画是苏府庶出,但那可是国公府的小姐,他能娶到苏宛画,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高兴。

因为她那么美好善良,还很漂亮灵动,一举一动都那么吸引他。

能娶到苏宛画后,他真的告诉他自己,要好好待她,将她当宝。

也许从小长大的环境好,苏宛画的性情也很好。

他们在一起后,他每天都很开心。

她对他也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董家他被各种忽略,心里不是不难受的。

但有宛画,他就觉得有家的感觉。

每天忙碌再晚回来,她都会给他点一盏灯等着他回来。

他忙的时候顾不得吃饭,再晚,她都会让小厨房温着他最爱吃的饭菜。

真的很温暖。

他们有了儿子后,一家人都其乐融融的。

儿子也很聪慧懂事。

他每天一回家,看到妻子儿子,就觉得全身的疲惫都没了,感觉每天都很有动力。

当然因为那时候苏家的地位,董府任何人也不敢对苏宛画有不敬,也不敢找苏宛画的事情。

哪想到后来皇子王爷为那个位置争斗的厉害,爆发了内斗。

后来苏家受牵连被流放。

董家那些人趋炎附势逼迫他。

涉及到苏宛画的事情,董知业绝对不会拖鞋。

苏宛画那是他真心求娶的人。

哪怕从此他不再为官,哪怕被赶出家族被除族,他也要跟妻子儿子在一起。

董家看他心意已决,也生怕被苏家连累,召开了族中会议,请族老们一起见证,将他逐出家族。

意味着他以后跟董家再毫无干系。

那时候他跟丧家之犬一样,全身上下都没多少银子,可他不会回头。

那时候很多世家当地一些有权势的人出来看,得知消息都等着看他笑话。

觉得他疯了,为了一个女人,竟然被除族。

可他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

他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才最重要。

那时候他们儿子还小,但很懂事不哭不闹。

后来他做了知县,和妻子儿子住在偏僻的县令宅院。

那时候宛画的身体不太好,他要一边做好县令一边照顾宛画。.

好在儿子懂事知道学习也懂得照顾他娘。

虽然那段时间很辛苦,但一家人心都凝聚在一起。

哪想到峰回路转,他们一家直接起复了。

他们一家跟着苏家都入了皇上的眼。

他做的功绩被皇上知晓,上面再无人敢打压,皇上直接任命他为知府。

就连他们儿子也在殿试排名很靠前,进了翰林院。

更别说宛画的身体越来越好。

现在所有人都说他有先见之明。

那些看笑话的人都感叹说他真是聪明。

很多人都羡慕他可以平步青云路。

还说当初他真是做了明智的选择,如今董家跟他脱离关系不能拿捏他,董家长辈更不能用长辈的身份威胁他做什么。

他可以做想做的事情,不受掣肘。

背后还有一个苏家。

更别说他儿子在翰林院也是皇上跟前红人,很有出息,前途无量的样子。

那些曾经打压他的人都找关系讨好他,生怕他计较以前的事情。

可以说,董知业都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哪怕两个人如今这个年龄,董知业看着苏宛画的时候,眼中也带着深情的光泽。

虽然夜色深深,但夜色下的月光明亮,照进屋内,苏宛画都能看清董知业的眼神。

苏宛画心湖都泛起激荡的涟漪。

她鼻子酸酸的道:“以前辛苦你了。”

“不辛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我心里就觉得踏实。”

董知业摇头。

董知业想到一件事道:“我一直都没有问你一个问题,当年那么多身份比我尊贵的人,你为何选了我?”

当年苏宛画虽然是庶出,但国公府的庶女身份那也不是一般人能高攀的。

更别说当时的苏宛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国公府精心教导。

再加上她本身性格好,才貌双全,名声在外,求娶的人很多。

那时候董知业都很害怕,也有点自卑,生怕他配不上苏宛画。

哪想到苏宛画答应了,苏家答应了。

他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那种心情。

也因为苏宛画跟他在一起,那几年苏府地位好好的时候,董家人开始稍微重视他。

苏宛画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你那时候为什么要娶我?”

当时在旁人看来,董知业的胆子挺大的。

董知业脸一下子红了,“你可能不记得了,我年少时跟着祖父进京了一次,参加诗会被人羞辱,是你出来替我解围了。”

苏宛画确实不记得了。

也许因为从小在国公府长大,有家族支撑,所以她在外有时候面对看不惯的事情,也好打抱不平。

所以她真没去注意一些细节。

董知业继续道:“那年我十三岁,学业马马虎虎,也不怎么看书。”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回去就认真读书,早起晚睡的读书,也不喜欢出去打马逛街游玩,只想着考取功名,好有机会能站在你面前。”

那时候董知业真的就下了功夫要认真读书。

当然他上面有两个哥哥,平日也尽量低调读书,旁人看不出什么来。

也是一举考上了进士后,家族才震惊不已。

然后他考完在京城诗词会上跟苏宛画认识了。

那时候的董知业十九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