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七国之乱五(1 / 2)

孙子说,上兵伐谋,若能不劳民伤财、不伤筋动骨就化解了内战,这不是天下最好的事么?

那天,刘启与诸臣继续商议大军东出,需要后续粮草之事,内侍就通报:袁盎到。

袁盎此时已是平民,身着葛麻素衣,昂然出现在宣室殿上。

刘启希望袁盎能在众臣面前说一说有什么退敌良策,但袁盎面有难色,意思是耳朵太多,不方便说。

刘启便挥袖让其他人暂且回避,只留了晁错。

袁盎看看这个御史大夫,还是有难言之隐。

刘启只好示意晁错也回避一下。

晁错刚离开,袁盎便向刘启保证道:因自己在吴国待过多年,非常了解吴王的性情,吴国领头造反全是因为仇视晁错,根本无关陛下。陛下只需把晁错杀了,向吴王谢罪,并恢复吴楚被削夺的封地,叛乱自会消除。

杀晁错,杀了还要以谢吴王,还不如朕以谢天下!

刘启虽愤闷,但也得掂量一下七国联军的分量,而长安却没有这么多常备军,真要对攻起来,恐怕朝廷与诸国会杀得天昏地暗两败俱伤,最后让北边虎视眈眈的匈奴人捡了大便宜,趁机入侵虚弱的大汉。

所谓上兵伐谋,能让七国自行退兵是最好的了。

但袁盎说的话有几分可信呢?

因为刘启刚登基两三年,对国家的人事还没摸太清。

根据汉律,作为储君,平时不得与外朝臣子有联络,太子无论当多少年基本也是与政事隔绝的。

天下事均于皇帝与前朝员工安排,这是为了安全,以防前朝臣子引诱太子窥视权力而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来。

直到皇帝崩前,才与储君一一就人事进行详细交接,何人该用,何人不堪用等。

但治国真正的经验,还得在帝位上靠时间摸索。

好在虽不知道吴国底细,但却清楚袁盎与窦婴和窦家的交情。

袁盎深度参与此事,是受窦婴指派,还是因妒恨晁错蒙了窦婴,刘启并不了解背后之情。

窦婴是窦太后的堂侄,虽说他的尊儒与尊黄老之治的窦太后政见不同,但毕竟是窦家人,是东宫信得着的自家人。

袁盎也好儒学,有多重身份,为人既刚直有才干,明大义有见识,也很投机。

在吕后一朝时,是吕家的门客。

到孝文皇帝一朝时,又变身新帝的内臣,曾积极为孝文皇帝铲除当时的政敌高帝第八子淮南王刘长出过力,不仅主张削减淮南王的封地,后来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封给了刘长三个儿子也是他的主意。

所以,此人能为皇帝的困局着想,算有谋略。

袁盎同时也被东宫窦太后所信任,孝文皇帝在位时,对窦皇后不仅是冷淡,甚至无视。

有一次去上林苑消夏,宴席上郎署根据文帝平时的喜好,把宠姬慎夫人的坐席安排在了窦皇后同等的位置。

袁盎看到了,私下把慎夫人的坐席给后撤到“帝姬”的位置,还引起了慎夫人的气愤,连孝文皇帝都怒而退席,当场就闪下窦皇后尴尬地坐着。

还是袁盎,用曾经的高帝过度宠爱戚夫人而引起吕后愤怒,高帝崩后虐杀戚夫人并遗祸赵王刘如意的惨剧,最终说服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