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孤知道了(2 / 2)

<div class="contentadv"> 矛盾冲突可谓是从无间断,清廷官府对此也毫无办法,这个问题甚至直到民国都未曾解决。

林俊之前能起的这么容易,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械斗之下民风剽悍(不代表战力强啊…)。

先前明军对外连番征战,所以漳泉两府矛盾不显,现在,闽浙之地主体已经基本和平。

这矛盾……

打开奏文细看,朱怡炅这才惊觉,这里头表面是在说漳泉两府因为春耕在即,为了争夺水源等而频繁爆发械斗,甚至还因此出现了部分死伤。

地方官员虽竭力阻止,却始终清官难断地方事,而且这械斗爆发的也是此起彼伏。

当然,重点实际在最后。

“扩大厢兵规模!?”朱怡炅只念叨一句,眼里瞬间闪过一道寒光。

这是内阁,不,应该说是这帮文官们想要掌控军权了。

新军在枢密院和他朱监国手上捏着,王礼为首的文官集团不敢动心思,但厢兵却是内阁自己的东西。

唯一缺点就是训练度不足,装备太差,连甲胄都无,仅有军服和一把腰刀。

现在,这些文官集团是想把厢兵给抬出来,既是加强厢兵军备,也是在试探。

对此,朱怡炅毫不意外,同时也想到了一点,这厢兵归属文官似乎给了他们一个错觉,让他们以为他朱监国的文官还能像从前的大明那样,对军权指手画脚。

朱怡炅思忖片刻,批复:“既是民间械斗,着当地官府调解平息,内阁尽快拿出章程,务必解决漳泉二府频繁械斗乱事……”

临了,朱怡炅又加上一句:“即日起,改厢兵为备兵,着令建备兵总营!”

得嘞,这是要直接连厢兵也给内阁扒了。

要是早知朱怡炅态度这般强硬,王礼是绝对没可能让人故意试探了。

现在这波属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六部大小奏文批完,朱怡炅最后才看向王礼、梁文煊这两位内阁辅臣的奏本。

朱怡炅的大明不搞清廷那虚头巴脑的,作为阁老的王礼、梁文煊就只有大学士,没有任何六部兼职。而且,清廷那边虽然兼了六部尚书,但也就是兼职,其实压根不管事,六部尚书还都另有其人。

“开海?”这是王礼的奏本。

里面明确提出了当下的形势条件,林俊部大军南下广东,在广东搅的可谓是鸡犬不宁,此刻正当是大明开海的良机了。

广东被林俊扰乱,必将无法出兵袭扰闽浙沿海,这时正当开海大捞特捞。

王礼不是傻瓜,相反,作为一个胡建官,还是先前参与了走私贸易的胡建官,他是切实知道海贸有多赚钱。

事实上,不仅是他,那些古代朝堂大佬乃至皇帝难道就真不知海关贸易的好处?

无非固步自封,或者干脆就是提防地方坐大,亦或是吃独食罢了。

但王礼都不需要,他是大明首辅,位极人臣,现在大明这边财政困难,陈尚书哭穷可不是说说的。毕竟这打仗确实相当烧钱,加上练兵之财,军饷、军粮、军械以及行政支出,大规模扩军等等,如今的明廷已然有些入不敷出了。

朱怡炅仔细看完,直接批复:“准!内阁当尽快拿出开海章程来。”

寥寥十余字,大明复国半年有余,今却是终于要把先前清廷康熙爷的海禁给开了。

看完了王礼,再看梁文煊倒是中规中矩,奏文里摘掉通篇华丽的辞藻,说的便是这福建巡抚设立一事。

大明中枢迁到了杭州,这福建巡抚确实有必要该设上一个,不过却不是现在,且先等等。

朱怡炅是早上开始的批奏文,期间除了吃饭、午休几乎按你不间断,便午饭也是在御书房吃的,等案上的全部批完,已然是到了天黑。

这还只是一部分,明天还要继续批。

痛并快乐着。

朱大王也是要干活的(ω)

()

wap.dingdianor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