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伊孚九(2 / 2)

<div class="contentadv"> 因为不少官员在戒毒被撸掉,新接任的好不容易得到机会,自然全都卯足了力气想要在新朝干出一番政绩出来,好让皇帝注意到自己。

这报奏的也多为地方上实事政务,实在没啥干的也会将一些重要信息,比如粮价浮动、雨水报表写成记录呈递上来。

今年的秋季在朱皇帝扫毒禁鸦中平稳度过。

寒露来临,冬季到了。

好在有了新鲜血液,加上全面扫毒似乎让地方官员误会了什么。

江南地区应对寒露的措施进行的非常顺利。

民间谚语:“八月寒露抢着种,九月寒露想着种。”

不过朱怡炅这边是差不多平稳了,但北方的雍正却是更难了。

六月初,雍正力排众议,从西北和盛京两地调兵入关。

但此时北方叛乱已起,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农民军、八卦教、匪寇、比匪寇还像匪寇的官兵……

尤其山西的“大汉王”刘儒汉,宛如一根搅屎棍。不仅逐渐糜烂整个山西,还从不与清军大部队正面对抗。

也就直隶稍微好些,在新总督李卫的雷霆手段下,勉强还兜得住,就是盗匪数量明显增多,让地方官府十分头疼。

雍正调来的三万西北军和盛京索伦兵确实给力,先后击溃了山东、河南两省的八卦教余孽。贼首王容清、郜文龙被生擒活捉,两人一前一后已送至北京凌迟。

不过,这有什么用?

且不提真正的巨寇“大汉王”刘儒汉还在山西流窜,并且响应者越来越多。

而且,即便是八卦教已平的山东、河南,乱局也未完全平息。

不过,雍正这时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当下的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已不是如何彻底平贼。

寒露已至,各地叛乱初平,雍正顾不上民生凋敝,急忙下旨督促地方抢种冬小麦。但即便如此,也肯定还是来不及了,明年北方粮食大规模减产已成定局。

还有,漕运总督张大有因为剿匪不利,已被雍正罢官去职。现在新任漕督是张文焕,这家伙就是前任云贵总督,那个从武将做到总督的厉害人物。

本事肯定有,还不小,这波属于临危受命了。

而他的副手是蒋廷锡,同样是雍正亲信近臣。

淮北流窜的侯棠凶多吉少。

不过朱怡炅完全没有要拉他一把的想法,不单是因为他在淮北,还在于这个侯棠破坏力太大了。

整个淮扬几乎被他和他的八卦教祸害的不轻,导致明军虽未费吹灰之力就轻取淮扬,却要花费比出兵还多的钱粮对淮扬进行赈济恢复。

得到军报的朱怡炅,甚至一度想下令第七军的于可成渡江把这个侯棠给扬了。

最后还是理智让其作罢,只吐出一句:“邪教疯子!”

……

乾清宫里。

“皇上,您都已经一天一夜未合眼了。”贴身太监苏培盛(确有此人)上前关切说道。

“现今国势艰难,待朕再批完这些奏折……”雍正说话间险些晕倒。

苏培盛连忙上前搀扶,雍正却是自行撑住身子,只是一招手。

苏培盛意会,拿起桌案边的锦盒,里头有枚色彩鲜艳的红色丹丸。

雍正将其服下,又在苏培盛侍候下喝了一杯茶,待丹药化开。

不过小半刻时间,雍正顿觉精神饱满,同时不自觉伸手解开衣领。

他热啊!

一旁的苏培盛见此眼底露出一丝担忧。

雍正凉了一会儿,这才继续卖力处理公文。

彼时的南京。

朱怡炅同样在御书房里批着奏本。

忽然间,有人闯入。

“陛下,皇后娘娘一个时辰前突然说肚子痛,太医来了说娘娘怕是今夜就要生了!”

“什么!”

苏培盛,清代恩济庄一地埋葬的有墓碑并留下拓片的清代太监之一,康熙十二年九月廿三日生,乾隆十二年七月十二日卒,顺天府大兴县人,官职为宫殿监督领侍。

清宫造办处档案有记载:雍正藩邸近侍,深得宠信,破例获赏当铺。甚至于庄亲王、弘历(后登基为乾隆皇帝)、弘昼等人前颇为不敬,为雍正帝所斥。

雍正元年正月十七日时任懋勤殿首领太监,雍正五年八月廿二日记载中的官职变为副总管太监,此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直到雍正驾崩,官职都是总管太监。

扩展资料清代,有一个地方叫做恩济庄,专门埋葬宫中的太监。它始建于雍正十二年,建成于乾隆三年,由雍正亲自拨款。在恩济庄中下葬的太监有许多,但是并不是谁都有墓碑,而苏培盛则是少数中有墓碑记录的一人。

雍正元年,苏培盛被封为懋勤殿首领太监,这看似官位不大,却是个要职。苏培盛在此当差,实则属于距离皇帝最近的人,也是最常接触的人。

雍正八年开始,苏培盛担任总管太监一职。与我们所想的总管太监就是管理全皇宫太监的人有所不同,其实他是指某一个领域的最高掌管人。

()

wap.dingdianor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