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唐玄奘西天取经 女儿国通关受阻(1 / 2)

仙与凡 董兴启 6744 字 7个月前

话说西方有一国,疆土方圆数百里,五百余年来,朝政承继平顺,与外邦也无任何疆土纷争,使得国家安定,百姓安宁。国库殷实,百姓富裕。但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又有不同:全国上下,上自国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一男子,全是女儿之身。此种情形自建国之始就是如此,自今已延续了五百年之久。人们都称此国为“女儿国”。

女儿国国王,今年一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人生的美丽,好读诗书,习字画,尤其弹得一手好琴法。凡是听过她弹琴的,无不拍手叫好,俯首称臣。平时又修得好性情,举手投足,无不显雍容华贵之气;言谈举止,尽带仁义儒雅之风。国人常常暗自感叹:如此女子,真是世间仅有,天上也无。

这女王尤喜欢牡丹花,以致在御花园里,栽种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花色的牡丹。并喜食用牡丹花做的小食品;用牡丹花和牡丹花籽做的精油沐浴。因而,国人也亲切地称她为“牡丹国王”。

这一日,如往常,女王早早地起了床。两个十六七岁年纪的贴身侍女玫瑰和月季服侍女王洗漱、梳妆完,在宫女们前呼后拥护送下,走出寝宫养心殿,来到“金正殿”——这“金正殿”就是女王朝见群臣,接见贵宾,处理国事的“金銮殿。”

金正殿里,芍药太师立于龙案东侧的龙踏上。这太师,五十岁年纪,中等偏高的个子,不胖不瘦身材,瓜子脸,不大不小的眼睛,高鼻梁,稍大的嘴巴。一脸的威严。

文、武大臣数十人,分列于殿下。

女王走进金正殿,龙椅之上坐定,太师及满朝文武伏地叩拜道:“吾王陛下万岁、万万岁。”

女王面对满朝文武大臣,道:“众爱卿平身。”

众大臣齐声道:“谢陛下。”然后站起身来。

女王道:“众爱卿有事奏来,无事退朝。”

众文武大臣又躬身拜道:“启禀陛下。我女儿国国泰民安,臣无事可奏。”

太师见女王无事,群臣无奏章,于是道:“退朝。”

看官会问:“这女儿国的早朝怎么如此的简单?”

看官您想:这女儿国,疆土不大,又是国泰民安,哪里还有许多的事情呈禀女王?

群臣退了朝,太师也施礼告退。

女王招着手,示意太师留下,道:“太师请留步。请太师御书房一叙。”

这太师,是前朝女王的遗臣,虽年已五十岁,但从未生育。对前朝女王忠心耿耿,以致在前朝女王病危时,临终托孤。将唯一的幼小公主托付给了她。太师果然不负王命重托,尽心竭力,不仅把女王遗孤抚养长大,而且还扶佐她继承王位,成为了新一代女王。

这新女王自幼由太师抚养长大,虽然登极称王,但始终不忘太师抚育之恩,扶佐之德,视太师如同亲生母亲。她们二人,朝堂之上君臣相称,后宫里面母女情分。万般之事,无所不能谈。

太师随女王来到御书房,玫瑰和月季赶忙扶女王坐于龙椅上。女王示意太师在一旁的椅子上入座,道:“太师请坐。”

太师道:“谢陛下。”太师坐下来,又站起身,施礼道:“陛下召微臣来,有何旨意?”

女王稍一迟疑,道:“太师,我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英俊青年,骑一匹白马,由东至西而来,到我身边,勒住马,直呼要我做他妻。我见他这般无理,便没有理采。”女王停住话,好似在回忆梦里的情景。

太师追问道:“陛下,后来如何?”

女王沉思了一下,道:“后来……后来,他见我没有理采,倒也未纠缠于我,催马向西去了。”

太师听了,并未言语,只是沉思。

女王不解梦境,也是出于好奇,又对太师道:“太师,您经历事多,阅历深广,您说这梦主凶还是主吉?”

太师笑道:“陛下,恭喜了,恭喜陛下大喜。”

女王疑惑的道:“太师何意?又有何喜?”

太师道:“陛下,您这梦主大大吉。我女儿国今日将有大喜降临也。”

女王更是不解,道:“太师,我女儿国历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外无战事纷扰,已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还有什么更大的喜事?”

太师道:“陛下要得佳婿了。陛下婚配之事乃举国之大事。陛下择得佳婿,不就是我女儿国最大的喜事吗?”

女王听后,“扑哧”的一声笑了,道:“太师,您不要哄我高兴了,我是总想择得如意郎君而嫁,您是知道的,我也并未对您隐瞒,但仅凭这么一个无头无尾之梦,您说的就和真的一样,肯定是哄我高兴了。”

太师认真地道:“陛下,您梦境中人,便是传说中的‘白马王子’,是您要择的佳婿。这人不是王侯公子,便是位道骨仙人。”

女王不以为然地道:“您怎知道?”

太师道:“陛下,您听微臣讲,‘一人骑白马’,可解为‘白马王子’之意。那白马王子不就是佳婿吗?‘从东而来’,则有‘紫气东来’之意。何为‘紫气’?‘紫气’非一般百姓之人所能有,只有公子王侯、道骨仙人才具备。因而说是王侯公子或道骨仙人。陛下乃一国之君,又天生丽质,非公子王侯不能配也。此来人正合陛下择婿要求,真是天赐良缘啊!”

女王笑了笑,低声道:“本王并非如此,即使公子王侯,本王不喜欢,也是不会嫁给他的。”

太师问道:“陛下,梦里之人可是合您心意?”

女王有些羞涩,低头含笑,道:“自然喜欢,只是……”

太师接过女王的话头,笑道:“只是今日来的太突然了?”

女王娇嗔地道:“太师,本王不是这个意思……”

太师接着刚才的话,又道:“陛下,微臣刚才为什么说大喜之事今日就要来临呢?您继续听微臣讲。”太师继续解梦道:“陛下,您说那人来到您身边‘勒住马’。而这‘勒住马’就是‘立马’ 的意思。‘立马’不就是现在的意思吗?也就是今日了。那么,整个梦境便可解为:今日,有一位白马王子,要来我女儿国,这位白马王子就是陛下的如意郎君。”

女王听了笑道:“太师,您这解梦如破天书。”女王意思是说,全凭你在那臆想,别人谁知道?

太师认真地道:“陛下,您只管相信微臣就是,千万不可错过。常言道:白驹过隙,稍纵即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您钟意,一定不要放过。否则……”太师犹豫起来,没有再往下说。

女王道:“本王好好对待就是了。”转而又问:“太师,难道还有什么不吉不利之兆吗?”

太师沉默未语,面露担忧之色。

女王追问道:“太师,有什么不吉不利之兆,您尽管说出来,本王也好早想对策。”女王略显着急。

太师心想:那人骑马向西而去。此可为“可惜(西)而去”。意即陛下并未留住那青年,他离女儿国而去。若如此,这将是大不吉利。

太师不敢再想下去,生怕自己想到的事真的应验了,如果真是那样,对陛下来讲,将是一个沉重地打击。想到这,太师不禁担忧起来。转而又想:不行,先王临终托孤与我,我定当不遗余力,保护好陛下,不能让陛下受半点伤害。她见女王追问,便婉转地道:“陛下,古人云:好事多磨。又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陛下能放下身段,至诚去爱,哪怕是铁石冰山,也能溶化。”

女王听了太师的一席话,有所领悟,同时也有一丝阴云笼罩在她心头。她想:太师说得对。我牡丹女王又不喜欢那种唯唯诺诺的男子,如若该青年学识渊博,修养高深,又有男子气概,不卑不亢,就是我去追、去求,又有何妨?想到这,不觉心里轻松了许多,刚才笼罩在心头的阴云也慢慢散去,露出了坚毅而自信的微笑。于是,对太师道:“太师放心,若他值得本王爱,本王会竭力去做的。”

太师听了,心里宽慰了许多,安慰道:“陛下不要过滤,微臣定会竭力促成陛下这桩姻缘的。”也正是这仁爱之心,却无意中植下了灾难之树,以致给女王带来了生死之祸。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太师又对女王建议道:“陛下,可传旨下去,凡有来我京都城的年轻男子,均将他安置在驿站里,好好招待,仔细考察。”

女王道:“太师,此事不可太过张扬,降旨就免了。太师可传令,着各路官兵去办就是。”

太师领了女王旨意,回到太师府,唤来兵部尚书春花。这春尚书四十岁左右年纪,高高的个子,粗壮身材;长方脸,大眼睛,浓浓的眉毛,大鼻子大嘴;走起路来脚如踹地,“嘭嘭”作响。她向太师施礼道:“末将参见太师,太师有何指令?”

太师道:“春尚书听令,你速速着人传令京都城各城门,凡有来我京都城的青年男子,速将其带至驿站,并立即禀报本太师,不得有误。”

春尚书道声“遵命”,急忙照办去了。按下不表。

且说唐僧师徒四人。他们一路西行,来到女儿国的一座叫作银山的大山之中。山路崎岖,道路艰险,不时有小树枝剐破衣裳,野藤草绊住手脚。走了十来日也没有走出这大山,疲惫不堪。又加这几百里山路,少有人烟,无从化斋;恰又值春季,那野果树是只开花不结果,着实难找到东西充饥。真是饥疲交迫,困苦不堪。

师父唐僧,好在有白龙马骑,虽然道路颠簸,吃了不少苦,但也没受太大折磨。又有大徒弟孙悟空甚是贤孝,找来的些许野果等能充饥之物,先请师父吃,剩下的他们师兄弟三人才再分食。这唐僧倒是没怎么饿着,只是苦了三个徒弟,他们饥一餐,饿一顿。尤其是二徒弟猪八戒,他肚子大,排泄又快,饿得已经瘦了一大圈。

这一日,唐僧师徒四人在大山里艰难地西行,忽然,小路尽头出现一片光亮。孙悟空疾跑前去,手搭眼罩观望:山外好一片大平原,一眼望不到边。几年来,他们师徒几乎没见过这样开阔的世界。于是,孙悟空欣喜若狂,向着身后的唐僧呼喊道:“师父,我们走到尽头啦。”

唐僧听到孙悟空呼喊,便催马向前赶。沙和尚担着担,也加快了步伐。

猪八戒听了,以为前面无路可走了,于是,一腚坐在地上,抱怨道:“没路了,还往前跑什么?”

唐僧和沙和尚看见前面是一片平原,知道已经走出了原始森林,甚是欢喜。沙和尚高兴地招呼猪八戒道:“二师兄,快来呀,前边有村庄了。”

猪八戒以为沙和尚在哄他赶路,于是慢吞吞地爬起来,懒洋洋地往前走,一步挪不了四指远,好半天才走到山林外,看见平原上庄稼遍地,远处隐隐约约有村庄,喜得手舞足蹈,喊叫到:“有吃的了,有吃的了……”

唐僧坐于马上了望:这平原,一望无际,遍地的小麦,绿油油望不到边,麦子已高及人膝,正在打苞要吐穗,长势特别喜人,肯定又是个丰收年。一些或大或小的树木,零星地突兀在田中,好似那庄稼人,看守着自己的农田。“只见田里禾苗壮,不见农夫除草忙”。满地的庄稼,却不见农民人影。

唐僧师徒哪里知道,这时节,该种的已种,该栽的已栽完,夏收还不到,农田里正是活不多之时。又加之,这女儿国之地,风调雨顺,不需人力灌溉,因此,农田里并无农民。人们大都在家纺织,或是做营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