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第229章 众皇帝:想看仙师怎么穿越赵构(2 / 2)

人家赵官家祸害的是你们士大夫,和我们老百姓啥关系?再说了,不愿意北伐的是你们这些当官的,老子们可是有血性的!

从十月开始,宫门口就立着三个大皮袋子,一个是秦桧,另一个是秦桧的媳妇王氏,最后一个则是万俟卨。崭新的稻草人,全新的处理方式,每天都有不远万里来到临安城的百姓,就为了冲着秦桧的皮吐一口唾沫。

一边吐还有人在那骂,说这稻草可真是无辜,好端端的塞秦桧的皮里了。

至于什么岳飞韩世忠,老朱根本就没空猜忌他们。这大宋也不是他的,自己也没儿子,只能从宗族里面过继个不知道隔了多少代,甚至通婚都不会出现近亲结婚问题的大侄子出来当太子。所以大宋的武将并不像明朝一样死的那么……那个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老朱这一世活的时间太长了,岳飞病逝的时候,老朱才五十多岁,他甚至还有点惋惜,惋惜于岳飞死得太早了。

而燕云十六州等北方故土收复以后,老朱再次致力于弥合南北的关系。将南方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官员尽数拎出去剥皮实草,朝堂为之一空。并且他在绍兴四十年时,将都城迁到了幽州,并将幽州城正式改名为应天府。一来是为了平抑南北不均衡的问题,二来是因为大宋极度畸形的军制。强干弱枝,如果将干的位置放到枝上,那不就两难自解了吗?

南方……哦,别闹了,除了他老朱,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谁北伐成功的。

绍兴六十一年,老朱版的赵构终于驾崩,甚至熬死了自己的皇太子大侄子。

由于大侄子的儿子并不怎么样,所以绍兴五十年的时候,老朱又从宗室中选了一个继承人,带在身边天天教导。

在意犹未尽之中,老朱的模拟结束了。

“老朱,六。”赵匡胤率先竖起大拇指。

朱樉一边给他爹祝贺,一边伸手胖揍赵构。

不为别的,今天天气不错,爷们儿心情挺好,捎带着揍他狗娘养的。

老朱意犹未尽地咂咂嘴,转过头对李清说道:“贤弟,咱其实一直都想看看你穿越成赵构会是如何……”

“我?”李清指指自己,不禁笑了:“我又没当过皇帝……”

“别说,我也想看看。”李世民在李清的身后忽然说道:“老朱这么一说,给我的好奇心也勾起来了。”

“是极是极,仙师快试试。”刘邦在一边看热闹不嫌事大:“总不能比大个儿更坏,反正不可能被人围的像铁桶似的……”

话刚说完,就被项羽圈住了脑袋。

“你就编排我吧!”项羽恶声恶气地说道。

李清其实对这件事儿不太感兴趣,他刚想拒绝,便感觉到胳膊上传来一阵柔软。

左右一看,李秀宁和上官婉儿一人抱着一只胳膊,眼中写满了“想看”。

“你要是试试,那我们两个晚上也……”李秀宁附在李清的耳边,语气循循善诱。

李清的表情变得坚定,他不是为了李秀宁的许诺,主要还是觉得自己应该试试。

“试试就试试,你们想要什么版本的?左中右,选一个。”李清抻抻袖子。

“什么意思?”众人不解其意。

李清仔细地解释了一遍后,李世民说道:“右吧,前两个不太合适。”

“行,你说的也对。”李清笑着说道:“哪有左了吧唧的皇帝,那就右吧。”

说着,李清开始了模拟。

片刻之后,李清再度睁开双眼。

画面之中,浮现出了李清的模拟过程。

众位皇帝都没想到,李清居然会是这样一种画风。

实在是太奇怪了,令人想象不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李清穿越的第三天,便以殿前军为基干,发动了“中书省纵火案”,以此案为由,将秦桧一党赐死;不久之后,又发动“长剑之夜”,将朝中主和派尽数诛杀。不仅肃清了投降派和敌对势力,甚至还充实了国库。

长剑之夜后的三天,李清并没有稳坐朝中,而是带着岳飞等人,来到了市井之中。

众人本以为他是去溜达的,但没想到竟然是去讲话的。

而且这种讲话并不是平常的那种闲聊,而是以一种慷慨激昂的方式,调动着人内心的热血。

一种很新的形式,听得人热血上头。

“知道金国人要我们多少岁币吗,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匹绢!这些岁币,用几百辆大车都装不下!而用这些岁币,足够为我大宋武装起十万大军!”

……

“你们或许要说:陛下,我需要一个炊饼,需要一块地种……是的,你的说法很对,生命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是荣耀!那就是尊严!”

“只要燕云十六州和汴梁上空一日还飘扬着金国的国旗,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那些金国人、西夏人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在华夏的版图上,这个叫大宋的国家四分五裂、积弱不堪,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其他国家的人,在聊天的时候说到大宋这个字眼的时候会发出一声轻蔑的笑声,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炊饼!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

演讲的效果很好,这种极具煽动性的话语,瞬间便点燃了临安城内上到太学学子,下到贩夫走卒的怒火。临安城内的人适龄的人踊跃参军,参不了军的人能捐钱的捐钱,能捐物的捐物。

百姓们的朴素热情是炽热的,尤其是在这个年代堪称降维打击的民族主义鼓动之下。

别说是那群百姓了,就是外面听演讲的朱樉,都爆发出一声怒吼。

“老二!你要干什么?”老朱呵斥了一句。

“我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朱樉拎着手中的皮带,顺手抽在了赵构的屁股上。

既然不知道干什么,那不妨抽一下赵构吧。

画面之中,李清的演讲被制成各式的诏书,由杨沂中手下的殿前军们拿着,去各地宣读。

这个年代其实已经有了民族主义的雏形,至少华夷之辩是有的,但是没有后世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那么深刻。但百姓们也知道胡虏是什么东西,夷狄是什么东西。

宣讲的效果自然是极好的,大宋在短时间之内,便筹备出了足够支撑北伐的军需。并且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锜的军队迅速膨胀,短短三个月,便有数百万人前来投军,有的甚至拖家带口,甚至还有耄耋老人背着锅,来给军队做饭。

另一种石壕吏了属于是。

暮投石壕村,村里没有人。老翁投军去,老妇备军炊。

在李清的铁腕整合之下,大宋这个国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俨然成了一道精密的战争机器。

李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比如只要服徭役去修路,就可以除去贱籍。并且依托孔子的理论,开展“华夷之辩”,将金人贬斥为夷狄,等同于禽兽。而那些沦落在金人手里的汉人,心向汉人者依旧是汉人,我们的伟大使命,就是去解救这些被金人控制的同胞。

一时之间,群众对于徭役爆发出极大的热情。就算非贱籍,去服徭役也会有工钱发放,并且概不拖欠,每日结算。

与此同时,李清也没忘了更重要的北伐。在无罪释放岳飞之后,李清当即便给岳飞官复原职,并且成立了参谋部,每天就拉着岳飞、韩世忠、刘锜、张俊等人在参谋部中商讨研究北伐计划。

最终在几人的商讨之下,定下计划,由韩世忠率领西路军、刘锜率领东路军、岳飞率领中路军,兵分三路,同时对金国发动进攻。

代号都想好了,就用先人的名号,称为“唐太宗行动”。

李清再三申明,金国沦陷区的土地上,居住的也是汉人。所过之处,一定要展示王师的作风,必须秋毫无犯,让那些汉人知道,我们是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必须严肃军纪,不能和金寇的军队一样野蛮。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李清签署了“唐太宗行动”决议,正式准备北伐。

(求月票,有点植物神经紊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