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军备竞赛(特鸣谢书友15109620 的2(1 / 2)

第235章军备竞赛(特鸣谢书友1510…9620的2张月票!)

王著道:

“陛下圣明。

所谓有备无患,为防止辽主耶律贤突然大军袭取燕云,我大周也应当再大举扩军,使兵力碾压辽国方可。

臣粗略算过,往大了算,耶律贤财力大增下,倾国之力可打造出七十万板甲骑军,则我大周龙骧军可随时应敌野战的兵团,亦为此数。”

柴宗训端起御案前的茶碗来小啜了几口,笑道:

“太傅,我大周地域渐广,分派各地的龙骧军驻军至少需四十万人,且杨业从西南捷报已频频传来,相信不久后与大理搭界的数十蛮夷亦将归入朕大周治下。

届时此地新收,又须派重兵驻守,以经略西南及至大理、安南一带。

这么一算下来,常驻各地州府的驻军,便大约需要五十万人。而另需七十万可机动的兵团,武德司、禁军皆需时刻拱卫朕,而龙骧卫却需派驻周边各国刺探消息,这么一算,仅龙骧军便需维持一百二十万的规模,每年的俸禄即是近三千万两银钱,还算上军需、粮草、兵器等的耗费,这对国库的财政负担是不是太大了?”

王著一思考,也确是如此,再扩军五十万,每年就是多了至少一千二百万两的俸禄开支,数目太大,简直是堪比大辽一年的国库税收矣。

王著道:

“陛下,臣以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也”。维持可压制辽国的军力,至关重要。

臣以为如今“丝绸之路”已经重启,以陛下精擅财政之道,相信与西域通商的税收不须二年,便可覆盖新募军士的俸禄。”

柴宗训沉吟起来。

若在大周以农业为根基的社会,与辽国开展军备竞赛,维持如此庞大的帝国常备军,实属被动与不智。

每年消耗天量的银钱、军需都将成帝国财政的沉重负担,而若是万一连续发生气候极端年份,譬如前世大明崇祯皇帝那样,在位十七年,年年气候大灾,不是水灾便是旱灾,还夹以蝗灾。

当这种极端情形出现时,纵使目前自己的大周遍地是屯满粮食的义仓,也是经不住没有收成的百姓和军士吃的。而全国商业也会因灾害而困顿不堪,国库税收大减。

而大周为当世人口最多之强国、大国,纵使有银钱,又有哪个国家有能养活大周三千多万人口的产粮?

那时一百多万的军士,想要安抚便是个大问题,缺粮少饷下,哗变不是稀罕事。

而辽国的军制、习俗,除了最精锐的御帐亲军有俸禄之外,其他军队皆需自带干粮出征,靠掠夺敌国提供收获。

柴宗训道:

“为政之道,无论何时当留有余地,一国财政若出现入不敷出,想要扭转便大为不易。

太傅所议军事上须压倒性的占优势此点,朕是认同的。

传朕旨意,先在全国青年中募兵十八万人,组建龙骧军第九、第十兵团,如此龙骧军可随时机动的兵力便有五十万,足以战胜大幅扩军后的辽国。

与耶律贤比拼军队人数,殊为不智,大草原上几乎人人生长于马背上,精于骑射。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连属国在内千万人口,大军竟有一百二十万人,可称从十五岁至五十岁的百姓尽皆上阵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