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眼镜,朱长夜的想法!(1 / 2)

太阳渐渐从东边爬上来,照耀在朱元璋的眼睛上,刺的朱元璋双目紧眯。

朱雄英笑着道:“老爷子,你就不能换个方向晒太阳啊?在把眼睛照坏咯。”

朱元璋呵呵道:“懒得动。”

朱雄英无语,去推着摇椅,给朱元璋换个方向。

朱元璋道:“咱老咯,这眼睛,很多东西都看不清咯。”

朱雄英随口道:“老了看不清不是正常么?还有年轻人就看不清东西的呐.…诶?等等!”

朱雄英似乎想起什么,问朱元璋道:“老爷子,你是远处的东西看不清楚,还是近一点的看不清楚?”

朱元璋道:“远的啊!你这不废话么?近一点再看不清楚,那眼不是瞎啦?”

朱雄英解释道:“这你就不懂了,师尊前天和我说过,有一种近视叫远视眼.…算了,和您老说也不懂。”

嘁!

朱元璋双手抱着茶杯,咱不懂?

呵呵,说的像那么一回事,应该说是那么回事,毕竟咱爹说的。

算了,

不理你,咱自己晒太阳!

朱雄英此时的思绪,却乱飞了起来。

老爷子的寿辰明年正月十五就到了,如果能送个类似师尊所说的近视镜给老爷子,朱雄英觉得,可能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寿辰礼。

说做就做!

他匆匆和朱元璋告别,然后快速离开皇城,前往天云观。

等找到朱长夜,便开口道:“师尊,有没有方法,做出来您前天所说的近视眼镜?我….我有急用。”

朱雄英快速开口,喘息不止。

看起来很急。

朱长夜愣了下,旋即笑道:“送给你爷爷?”

朱雄英不好意思挠挠头:“对,到时候看看奶奶有没有近视眼,有的话我也想送。”

闻得此言,朱长夜眼眸闪烁。

这孩子,有心了啊….

随后,

朱长夜开始深思起来。

制作近视眼镜,最需要的材料就是玻璃。

只是现在玻璃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历史上的玻璃,朱长夜如果记得不错,是在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从南番带回来的。

但也并不意味着,现在西洋海外就有玻璃产业。

玻璃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人西周时期,不过那时候玻璃工业还没成熟,汉人能造出来的也只有琉璃。

到明朝中期的时候,李时珍就已经在《本草纲目》上,记录了玻璃的制造方法。

朱长夜虽然没看过本草纲目,但他看过《多能鄙事》,没错,就是刘伯温留下的史料!

他脑海中有一套完善的前朝史料。

刘基曾在《多能鄙事》中记载过:“黑锡四两,硝石三两,白矾二两,白石末二两,右捣飞极细,以锅用炭火熔前三物,和之;欲红如朱,欲青入铜……白则不入它物!”

换句话说,正史上能明确记录玻璃生产工艺的,实际就在明初,就是刘基这本书中记录的!

所以后世说玻璃,是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于是很多人便认为这是舶来品,实则不然,这应当是我们老祖宗第一个发现,并且制造出来的技术工艺!

朱长夜从书房拿出笔墨纸张,将烧制玻璃的配方认真写在纸张上。

朱雄英走了过来,看着朱长夜在那到处起画。

很快,

他脸色有些微变,看着认真坐在石桌上写字的朱长夜,问道:“师尊,您在写什么?”

朱长夜回道:“你要的一些东西。”

阿这。

和这個有关么?

朱雄英也不懂咋制作的,他想了想,随后偷偷摸摸的来到朱长夜身后。

只是看到朱长夜写的东西的时候,朱雄英忍不住道:“师尊,您老这是….这是在炼丹?”

额….

朱长夜愣住了:“孩子,什么意思?”

朱雄英道:“您老不是天师么,这看起来和炼丹差不多。”

“这些东西,又是白矾又是硝石的,您老再整点黑炭,都能直接能炼火药了。”

“您老这哪里是制作眼镜啊,这分明是制作火药!”

朱长夜闻言,无奈扶额:“雄英,你想错了,这是刘伯温的《多能鄙事》上的,说是制造玻璃的?”

我去!

这玩意制作玻璃!

朱雄英惊呆了。

没再次被朱雄英打扰。

朱长夜写好了制造玻璃需要的材料,便递给道观里的弟子,让他去集市购买,有些购买不到的材料,比如黑锡这种珍贵的东西,朱雄英说他能给弄来。

随后,

朱雄英便询问他关于交趾的事情,他想从朱长夜这里听到,一些关于那地方的建设。

对交趾政策的思考,朱长夜先想到了一些。

沐王府的人现在得全面接管安南,可以先将一部分战俘输送到北疆做劳力修建长城,但必须要留一部分人在那边,给雄英那孩子开展基础设施的建造房屋、学校、医所,甚至是农耕开荒等等,得让这些战俘先卖力开建起来。

这些基础的事,或者说,这些都是重建这座城镇最亟需的事。

同时,也得等着云南都司那边的统计情况。

现在需要看看,云南都司统计出来的交趾的财政、人口、基础设施、粮食、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只是这个统计需要一段时间,希望年关之前,云南都司能送过来。

等这个重担真的完全压在朱雄英这孩子身上,朱长夜感觉这孩子会知道,原来治理一个独立的政权,会这么累,需要考虑的会那么多。

不过,

儿子重八既然将交趾交给雄英了,那就肯定有他的道理,朱长夜希望,雄英这孩子还是不要让重八失望才好。

……

与此同时。

通淮门外,一辆马车风风火火的进入了应天城。

轿帘掀开,满脸斗志昂扬的解缙打量着应天。

他被调遣出去有三个多月了,应天城的变化不大。

这三个月,解缙的性子被磨的差不多了。

皇上这次突然将其调回来,具体是什么事他也不清楚,更令他古怪的是,调他回来的是礼部给事中。

解缙本想去朱雄英那里,可碍于公务,还是令轿夫直接开拨到铁铉府邸。

铁铉家里刚起了火。

让这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