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达成协议(2 / 2)

子英言语之间,更让温颖充满着急迫感——不能再等了,哪怕条件苛刻一些,亦要赶紧达成协议,否则日后协议所获分成将更低。

带着这个心思,温颖最终与郭猛达成了协议——温国再提供两百名工匠至瑕邑“学习”,以三

年为期,工匠所产之物八成归瑕邑,剩余两成则归温国;此外温国可以八成售价优先购买瑕邑出产之铁。

当然也可以用瑕邑出产之铁冲抵温国借贷。

对于达成此项协议,双方皆非常满意;而温颖更是提出了一项额外请求。

“炒钢及灌钢之术,乃是天下奇术,万不可为狄戎所获知。”

这冠冕堂皇之言,郭猛如何不知这位舅舅实际所指,必定是希望瑕邑和温国共同垄断这项技术便是,绝不要外传了,至于狄戎什么的,区区借口,不必当真。

“瑕邑当严守秘密,不致让狄戎获知此术。”

郭猛同样打定主意,这个技术也不能向洛邑巨商泄漏,虽然可以将炒钢和灌钢之术打制出来的铁制兵器或工具交由洛邑巨商贩卖,但是绝不能让其获悉这两项“尖端科技”的全部细节——毕竟这些洛邑巨商为了更大的利润,连名义上天下共主的周平王都能瞒着而跟郭猛勾兑,他们还有啥不敢的?

郭猛可不想自己这个核心科技被天下传的到处都知道,至少不应该是这个时候传得天下闻名。

目前这个阶段,维持炒钢和灌钢之术不外传确实对郭猛和母家温国都有利,虽然郭猛知道如果将此术换取工匠,未必不能换来数量不菲的工匠,但是完整这等谈判本身就要一个诸侯国一个诸侯国谈过去,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且不管是槐子还是缭,想来多半不会

同意郭猛以技术换人的想法,既然如此倒不如从善如流,先采取技术垄断算了。

“便如这柄铁剑,显然已远远超出青铜之剑,(郭)猛可有何想法?”

“自是尽快扩大生产,推行这炒钢及灌钢之术,取代青铜兵器。”

虽然伯庚所产铁制兵器质量上仍可能继续提高,但是郭猛已经不想多等,毕竟此时已是五月中旬,若多拖一阵显然便赶不上秋后的作战所需了。

毕竟数量同样也是质量,没有足够数量的质量,真打起来只能被数量淹死。

下邽郑邑武城三邑秋后必定被北地狄戎南下所侵,郭猛所需要做的,便是在秋收结束前,尽可能地为这三邑赶制尽可能多的铁制兵器。

虽然这三邑国人装备普及率远比虢国好,但是也仍然未能做到全员持有金属兵器,郭猛要做的,便是将这覆盖率尽可能提升到百分之百,让每人至少都有一柄铁制兵器。

“对于三邑国人所需兵器,亦可比照购买农具的‘分期付款’之策,如此一来,即便是最为贫困之国人,想必也能买得起铁制兵器了。”

毕竟作战必需品,能用铁制兵器,哪个国人也不至于抱残守缺,死活抓着木制兵器和石制兵器不放;毕竟命只有一条,有一件更趁手的兵器,面对敌人时,活下来的便可能就是自己。

至于郭猛赊购了兵器后,国人却因战死而让这些借贷变成了死账的风险……郭猛倒

是没这么悲观,毕竟只是凭借当初这点国人,三邑也成功守住了城邑,只要不是出了内奸,或者威等原本的封君刻意使坏,这三邑不会如此轻易被攻陷。

而只要城邑不陷落,敌人要实现对这三邑国人的大量杀伤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要坏账率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郭猛便不会亏。

更何况只要三邑消耗了狄戎,指不定转过天去,郭猛带骑兵突袭这些狄戎部落时,损失也会更小——突骑骑兵的日常维持费用可是比守城步兵费太多钱了。

“这也算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