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北洋时代之直皖大战(2 / 2)

而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二十一条,只会让老百姓对袁世凯不满。

他非常明白,黄兴之所以如此激烈反对孙中山集权,就是源于这样的考虑。

“外面闹,家里也不太平,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因为谁做太子,天天在家里争风吃醋,搞宫斗那套把戏。”

“就在袁世凯宣誓就职的第二天,他抛出了草拟已久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就在蔡元培与袁世凯会晤的当天晚上,北京爆发了兵变。”

“参议院的274个席位,国民党占到123席。”

各朝古人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唏嘘不已,一世英名落得一个晚年不保,这又是何苦来哉。

他之所以选择称帝,也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好凭借皇帝的名号压制地方的军阀。

要让黄兴交出手中的权力,自然也就会遭到黄兴的反对。

他要是傻乎乎的跑去南京,在孙中山的大本营,他会受到掣肘。

“这个临时约法规定,民国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

“除此之外,袁世凯又将明确效忠自己的几支部队编为六个师。”

“并且袁世凯此时借钱意图也很明显,肯定就是想着借到钱后招兵买马收拾国民党。”

“1912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

他们老百姓希望袁世凯带领着北洋军赶紧结束这混乱的中华大地,带领着他们走向共和,迎来全新的生活。

“孙中山就是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次又输了。”

“然而,护国军和北洋系中的倒袁派已经与袁世凯翻脸了,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

要是国民党能够劲往一处使,和北洋军作战说不定还有胜算,也就不会输得如此之惨。

在天下舆论不好的情况下,不想着如何修补,反而犯下更大的错误,倒行逆施的选择称帝,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原本外部环境就不安定,现在又干蠢事,这完全就是给对手递刀子。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有头脑清醒的人,比如黄兴。”

“没招了,国民党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没了国民党的制衡,袁世凯随即开始总揽大权。”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

“同一个月,蔡鄂、唐继尧等人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护国战争开始。”

“1912年8月,宋教仁将一盘散沙的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按照选举的结果,国民党获得的票数更多,理应控制着国会。

“见国民党将矛头对准自己,袁世凯公开回应。”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慢慢回过神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好像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失败了也不怕,反正自己手上有兵,到时候武力解决问题。”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银子还打什么仗?”

袁世凯:我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可能放弃大好优势跑去南京上任呢?

他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尤其是京城是他的根据地。

“袁世凯作为从旧时代过来的人,他心里对做皇帝多少还是有点想法的。”

可他哪里能想到,一世英名的他也有被忽悠的时候。

“听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了全国抨击,南方军阀和国民党顿时来了精神。”

“第一个阶段是袁世凯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皖系时期。”

责任内阁制和他大汉的皇权制度完全不一样,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整件事情非常清楚明了,袁世凯和孙中山为了争夺权力,各自施展手段积极应对。

能够有效避免袁世凯独揽大权的,就是施行责任内阁制的政体。

“并且黄兴认为党员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后,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可如今看来,他们完全看错了袁世凯,其虚伪面目令他们恶心。

皇权制度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责任内阁制则完全不同,由少数服从多输。

嬴政:幕后黑手显而易见,分明就是袁世凯指使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他看来,尽管袁世凯在第一轮斗争中取得了上风,也并不意味着权力斗争的结束。

“当然,孙中山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认输的性格。”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弹幕上大骂袁世凯的行为感到不解,苏晨很快就为他们解开了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做出了一个无比愚蠢的决定,称帝。”

随着局势的慢慢演变,全天下的老百姓已经完全摒弃了帝制,人人心里想着共和制度。

“见袁世凯在调整,革命党也进行调整。”

“战后,北洋系控制的民国政府将国民党定为叛党,永久封杀。”

“待平息事件后,袁世凯表示,不是我不肯南下,只是目前的局面你们也看到了,实在是没办法。”

“然后,兵变就被袁世凯光速解决,北京街面又恢复安宁。”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武力保驾护航,什么政体制度都不管用。

“但宋教仁之死,却成了清朝灭亡后,国民党不满袁世凯这一年来各种压制异己行为的一个宣泄点。”

不过虽说孙中山想要把国民党的权力集于一身,但也不是那么轻松就可以做到的。

“因为按照临时约法规定,民国政府借款要经国会通过后才能签字。”

他倒是挺疑惑的,没想到支持袁世凯的人远不如支持国民党的。

这只能说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老百姓普遍认为,这都民国了,怎么还签不平等条约呢?看来民国与大清也没什么区别。”

而且他还仔细询问过身边的人,确认全国的舆论支持他,他这才选择称帝的。

“不管谁主使的,既然洋人反对,社会媒体反对,地方大员反对,甚至就连派出的特使也打了退堂鼓。”

“面对孙中山的出招,袁世凯并没有立即回应。”

“去年谈判时,咱们手里还有几条枪,那时候你不打。”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动身北上组阁,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有几个士兵甚至还闯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下榻之处,舞刀弄枪进行威胁。”

“1913年1月,各省陆续开票,众议院的596个席位,国民党占到269席。”

“所以袁世凯没有第一时间与孙中山打嘴炮,争论朝令夕改是否合理,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整顿军队上。”

“当时与黄兴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不少,比如李烈钧、胡汉民等。”

袁世凯直接无视临时约法,成为一个独裁者,这让他们老百姓对袁世凯的感观直线下降。

“国民党人一下子就沸腾了,说这绝对是袁世凯指使的!”

幕后黑手的身份清清楚楚,除了袁世凯指使,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做。

一想到自己愚蠢的决定,他就不禁万分懊恼,后悔当初鬼迷心窍做下错误的决定。

“北洋之龙王世珍属于保皇派,清帝退位后,为了表示忠于清政府,主动辞职回家歇着去了。”

明明都已经采取了责任内阁制的政体,而且也大张旗鼓的进行了选举。

现在的局势越发严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原本他们得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还对袁世凯歌功颂德,毫不吝啬的称赞袁世凯为中华儿女做了一件大好事。

别看孙中山使出了杀手锏,他同样有应对之策。

原本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实行了共和制度。

“在孙中山看来,就算袁世凯在北京做大总统也没关系,只要搞内阁制控制住议会,他也只是个虚位傀儡。”

“这十二个师师长大多都是北洋故人或是北洋旁系,反对革命,属于袁世凯的基本盘。”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

自从袁世凯把他们国民党打败后,他就时刻想着寻找机会反攻袁世凯。

“北洋总共16年,从1912年算起,到1928年结束,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4年。”

“并且,他还强化了总统权力,将原本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的宣战权、签约权等实权一并收入囊中。”

他担心袁世凯一旦不满意投票,就会直接动用武力。

“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北洋军控制,国民党控制江西、安徽、广东、云贵、广西、四川这些地方虽然不支持北洋系,但与国民党的关系也一般。”

“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因此国民党赢,组阁已成定局。”

倒也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孙中山此举就有这种把他赶下台的意思。

“如此一来,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二次革命就此爆发。”

到了那时候,他们革命党人怕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只能选择束手就擒。

“表面上日本依旧在支持袁世凯,但私下里却资助护国军和国民党。”

孙中山:我拿出责任内阁制,就代表我有十足的把握控制议会。

“另一方面,南方的云贵两广依旧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

清政府灭亡之后,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孙中山的革命党就进入了激烈的权力角逐。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皇权制度,还是责任内阁制度,都必须牢牢控制着兵权。

“不过,估计是人老了容易犯糊涂的缘故,袁世凯被自己的儿子袁克定和北洋元老杨度、严复、张勋这些人一通忽悠,竟然真的以为舆情支持他称帝。”

如此绝好时机,他自然要好好把握,坚定果断的举起反袁的大旗。

“第三个阶段是直系时期,第四个阶段是奉系时期。”

袁世凯一旦当选总统,实行美国的总统制,只会让袁世凯的权力空前高涨。

“但也有革命党人认为不是,比如徐永昌的回忆录中就说,这事与袁世凯无关。”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现在再抱怨这些也是无济于事。

要不然孙中山明明知道都城在北京,为什么还要让他去南京就任大总统呢!

所以面对孙中山的阳谋,他唯有主动出击,要求把中华民国的都城依旧定为北京。

“冯国章甚至还与护国军达成私下协议,表示自己严守中立,绝不与护国军开战。”

“然而要命的是,袁世凯这时候没钱了,之前找五国银行团借的外债早就花得七七八八。”

“被北洋系压制了五年,这回总算是可以新账旧账一起算了。”

“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节制全国陆军。”

尽管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但他们老百姓眼睛中充满了期待,时刻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1912年12月10日,初选开始。”

在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全国老百姓的人心就已经慢慢不在清政府这边。

“南方代表都是文化人,哪见过这阵势,当即吓得头冒冷汗,立刻就想走人。”

他对此有着十足的把握,相信自己多年的经营可以压制袁世凯。

成为皇帝执掌天下确实很诱人,袁世凯忍不住心动也能理解,但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就是袁世凯的愚蠢了。

所以为了牵制袁世凯的权力,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为了强化中央权力,真正统一全国。”

“所谓内阁制,就是内阁总理有权,大总统无权。”

按理来说,袁世凯最后推翻了清政府,赢得了万千老百姓的赞赏。

唯有在京城就任民国大总统,他才能安心,不用担心孙中山搞些小动作。

毕竟孙中山独揽大权之后,势必有人的权力被吞噬。

“但袁世凯控制的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三个党加起来的席位只有223席,远低于国民党。”

他记得很清楚,中日甲午战争过去还没有多久,中华儿女还深深记得所遭受的耻辱。

可他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情朝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他内心深叹一口气,一步错,步步错,以至于晚年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