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早做安排(1 / 2)

对于三大营的编练、组建,这些事情朱允熥自然非常的关心。保持京军的基本战斗力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甚至也可以说是让大明军事实力继续保持强盛的措施之一。

老朱对于这些事情自然不会反对,他对于卫所制非常的满意和骄傲,也不认为有需要有改动的必要。

可是这不代表着老朱就觉得卫所制是尽善尽美,他同样也知道卫所制的一些短板。

三大营只是对卫所制的一些补充而已,不是大刀阔斧的直接将卫所制给废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自然也就更加没有反对的必要了。

老朱明白这样的道理,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关于三大营的事情,也可以平稳有序的持续推进下去,这没有什么问题。

在文华殿里出现了一张生面孔,但是这也不算是完全的突兀。

成都右卫指挥同知陈瑄此前就奉旨回京,这位早年以善射著称的大将现在可能要另有他用。

朱允熥看着陈瑄,问道,“你可知道为什么要叫你回京?”

陈瑄就非常本份的回答说道,“臣不知,臣也不敢妄自揣测。”

陈瑄刚刚步入而立之年,这位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悍将就算是脚受伤了也只是简单包扎然后继续厮杀,但是到了文华殿就显得无比小心翼翼。

他是从三品,也算得上是高官了。可是在京城,他这样的官职根本不够看,更何况现在还是在皇宫里,面对的是天下第二尊贵的皇太孙呢。

朱允熥也不打哑谜,说道,“你此前随凉国公征讨南番、越巂,也是屡立战功了。这是好事,朝中就需要你这般能文能武的大将。”

陈瑄虽然心里振奋,不过也不敢过多表露,“殿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朱允熥则不按常理出牌,直接说道,“算不上谬赞,你有战功,这也是被人看在眼里。你既然是一个有才之人,我自然也就要重用,免得明珠蒙尘。”

陈瑄心里还是有些激动、有些期待的,他虽然位居成都右卫指挥同知、是从三品的官。但是他才三十啊,这是真正的年富力强的时候,他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更何况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在军中实在也算不上什么。

虽说这些年也有一些卫所的增设或者裁撤,但是大明基本上是保持着三百二十左右的卫所。

五军都督府下辖十七个都指挥使司,那些暂且不说。单说卫所当中,一个卫所除了有个正三品的指挥使,还有两个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四个正四品的指挥佥事。

所以这么一计算,单纯就是各地卫所的三品武将就超过三百二十个,这还不包括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的那些官员。

想要进步实在是人之常情,陈瑄可不觉得自己的仕途就应该如此,他还是非常希望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朱允熥就颇为感慨的说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都说隋二世而亡,就是因那大运河。只是我看来,这大运河还是利在千秋。”

陈瑄在这个时候也根本不敢回答,只是耐心的在等待着下文,想要知道皇太孙到底想要说些什么事情。

朱允熥则继续说道,“这大运河不可不重视,就是蒙元时也为了南北相连,也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使得漕运可以直接从北平至杭州,这是好事。”

后世的大运河雏形,实际上也是在元朝时出现,因为在此之前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朱允熥看着陈瑄,问道,“你可知道朝廷若是在北方用兵,所耗粮食有多少?”

陈瑄立刻回答说道,“臣不知具体数目,只是臣久在军伍,也知道若是运送军粮,路途上损耗颇大。”

这是实话,因为运输军粮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肩挑马拉,陆路运输的数量实际上不算特别大。再加上路途上运输粮食的役夫、军将也要吃喝,所以消耗自然也就大了。

朱允熥就说道,“确实是这个道理,路上所消耗的粮食实在太多,这不是个好法子,只是我们现在也没其他办法。”

运输的方式不同,自然也就会有不同的成本。

空运看似最快,但是贵啊。铁路运输量大,但是不太便利。公路运输的时效和便利都非常好,但是量小。而海运量大,就是比较慢。

现在这个年代就更加不用说了,很多的东西根本就不用去想。只是有些东西,可以考虑。

朱允熥就说出了自己的安排,“朝廷此前在辽东用兵,多是海运。先恩国公张赫与舳舻侯朱寿允文允武,战功赫赫暂且不说,他们也往来海上二十年,督海运、漕运。”

陈瑄好像有些明白皇太孙的意思了,实际上也就是让他‘改行’。

张赫已经过世了,朱寿现在的年纪也不小了,这自然也就意味着现在需要考虑‘接班人’。

朱允熥继续说道,“你是军中将帅,知晓辎重调配。你去通运河、筑城,辽东、北平等地的粮食就要靠江南漕运了。”

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对于陈瑄来说这也有些受宠若惊、战战兢兢。

看起来是被重用了,可是现在做的这些事情不是最擅长的,这可不是带兵打仗,这更像是文官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一个高级将领应该做的事情。

只是这么做也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朝廷此前督促漕运的就是勋贵,这类群体也知道怎么样去指挥大队的人马。不管是军士,还是役夫,管理很多的人也是一门学问。

更何况这些将帅有一点好,知道辎重后勤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不只是会带兵冲杀就行了,也需要学会处理好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事情。

朱允熥继续安排说道,“你记得去寻舳舻侯,他督漕运二十余年,可以提点你不少事情。”

陈瑄立刻回答,“臣定当请教舳舻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