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兴科举(2 / 2)

“可惜目前第三股势力还没有形成。”袁天纲笑着摇摇头。

“第三股势力就是寒门子弟。在隋朝时期,隋炀帝鉴于关陇军事贵族和地方门阀势力过于强大,就采取科举制,设置进士科取进士,以取代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来加强皇权。”

“此法甚好!”圣上赞许道:“所以爱卿建议朕重开进士科,从天下读书人中选拔德能兼备的人才为朕所用?”

“嗯!”

袁天纲补充道:“现今朝廷注重在中央各部门选任优秀人才当官,而忽视了目前地方当刺史(相当于现代市长,正厅级干部)、县令的,不是一些没文化的武夫大老粗,就是一些地方门阀世家推荐的自家子弟,不管他们是否能胜任,都身居高位,只想到如何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如何能贪污受贿,根本就不知体恤百姓。因此,建议圣上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担任刺史、县令。”

“明白了!”听完袁天纲的话,圣上又觉得豁然开朗。说道:“听爱卿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第二日朝堂上,圣上正在与高士廉等人谈论《氏族志》的编辑工作,侍御史马周上奏:

“如今朝廷只重视京官选拔,而轻视地方州县官吏的选任,刺史、县令大多不称职,或京官不称职才补充到地方州县任职。所以百姓不能安定,大概就是这个缘故。臣建议可以借鉴隋朝开科举选拔天下英才。”

圣上瞅瞅在大殿后列的袁天纲,对马周称赞不已,对群臣诏命道:“刺史朕应当亲自选用;县令,应令在京官员五品以上的各自举荐一人,择优选拔。同时诏令天下,今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开进士科。”

“诺!”群臣齐声应道。

于是,李世民颁布《令河北淮南诸州举人诏》:

“朕以寡薄,嗣守鸿基,实资多士,共康庶政,虚己侧席,为日已久,投竿舍筑,罕值其人。自亲巡东夏,观省风俗,兴言至治,夕惕兢怀。然则齐、赵、魏、鲁,礼义自出;江、淮、吴、会,英才斯在。山川所感,古今宁殊,载伫风猷,实劳梦想。宜令河北淮南诸州长官,于所部之内,精加访采。其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词秀美,才堪着述;明识治体,可委字民;并志行修立,为乡里所推者:举送长安。各给传乘,优礼发遣,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若有老病不堪入朝者,具以名闻,庶岩穴靡遗,俊乂可致,务尽搜扬之道,称朕意焉。”

三月后,在圣上亲自主持下举行科举考试,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如过江之鲫。待放榜日,圣上私下去礼部南院,看到新科进士们弹冠相庆,鱼贯而出,不禁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正所谓: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便随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

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