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尉迟恭避祸(1 / 2)

袁天纲一回到长安就听说了,礼部尚书王珪已于贞观十三年正月十四日病逝,享年六十九岁,被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懿。正好应验了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袁天纲在长安街头给王珪测算的“将来升侍中,看面相长寿,但晚年仕途不如意”。果然王珪后来升为侍中,后因怂恿魏王李泰夺嫡而被降职为礼部尚书,享年六十九岁,在唐代已属于长寿年纪仙逝。

袁天纲与高淑行去王府吊唁,王珪的长子王敬直主持丧礼。吊唁完后,在王府遇到老熟人韦挺,两人见面都感慨一番。当初在长安街头,袁天纲分别给韦挺、王珪、杜淹看相,后来都应验了,王珪与杜淹均身居三品的宰相行列,现都过世了,只剩下韦挺一人身居御史大夫,成为侍御史马周的顶头上司,不过袁天纲听说他们两人一直不和。

袁天纲还感慨一事是,正因长安街头的看相,才巧遇李婉顺,结果袁天纲打赌赢了,李婉顺答应满足袁天纲提出的三件事:第一,李婉顺不找李世民复仇,这件事已经实现了;第二,与李婉顺成婚,结果阴差阳错两人跟别人成婚了。第三,袁天纲还未提。

三日后,朝堂上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任城王李道宗举报尉迟恭谋反。

李世民不问青红皂白,召来尉迟恭,厉声问道:“有人举报你要谋反,有此事?”

尉迟恭回答说:“臣谋反是事实!臣随从圣上一起打天下,身经百战,如今身上留下的都是刀锋箭头的伤痕。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于是圣上就怀疑臣谋反!”

说完,尉迟恭脱下衣服,露出他满身的伤痕。李世民看着尉迟恭满身的伤痕,愧疚地流泪,说道:“爱卿把衣服穿上吧,朕不怀疑你,所以才会当面查问你,请你不要由此产生怨恨!”

尉迟恭弯腰将衣服捡起来,穿在身上。李世民看在眼里,不由地想起当年他与尉迟恭、秦叔宝率领三千玄甲军驰骋疆场的情景,于是李世民动容地说道:

“朕想把公主嫁给你为妻,如何?”

尉迟恭一听,吓得跪地叩头道谢道:“臣的妻子虽然年老丑陋,但是与她共同生活很长时间了。我虽然没文化,但是也知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糠糟之妻不下堂’这个道理,请圣上收回成命。”

李世民看罢就不再勉强他了。尉迟恭急忙说声告退后,就战战兢兢地离开大殿出宫。尉迟恭在出永春门时,正好碰到了袁天纲。袁天纲立刻上前喊了声:“尉迟鄂公。”(尉迟恭的爵位是鄂国公)

尉迟恭看到袁天纲时还未回过神来,只是点点头,沉默不语地走过去,突然他想起:“袁天纲乃当代诸葛孔明,何不向他讨教?”

于是,尉迟恭急忙转回来,把袁天纲拉到僻静处,将刚才发生的情况向袁天纲复述一遍,然后躬身请教道:“请袁半仙给我出一个主意,怎么样才能避祸?”

袁天纲沉思片刻,幽幽地说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尉迟恭听罢,如醍醐灌顶。连忙鞠躬道谢,然后神情放松地回府。

袁天纲对尉迟恭讲的是出自一个典故: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结果,申生被骊姬陷害,导致申生自刎身亡。而重耳在国外避祸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当了国君。

三国时期,荆州牧刘表长子刘琦同样是遭受继母陷害,只好向诸葛孔明问计,诸葛孔明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避开了继母,终于免遭陷害。

同样,袁天纲也用这个典故提醒尉迟恭离开长安避祸,尉迟恭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