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突厥又乱了(1 / 2)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十四日,李世民下诏令李积率领六万步骑与銮驾在幽州会师后,就向定州进发。就在这个节骨眼时,突厥人又乱了。

当初,李世民派遣突厥俟利苾可汗(李思摩)率领十余万突厥人北渡黄河,到塞南草原建立新突厥汗国。薛延陀珍珠毗伽可汗担心他的铁勒部落会叛归李思摩,内心十分不满,趁着李世民将去泰山封禅之机,派遣二十万军队去攻打李思摩。李世民派遣使者下敕令,告诫双方不得相互攻伐。薛延陀珍珠毗伽可汗回答说:

“天可汗有命,怎敢不听从?然而突厥人反复无常,不可相信他们。当年突厥汗国没有灭亡的时候,突厥人年年侵犯大唐,杀死的人成千上万。臣以为天可汗打败他们并灭国后,应将他们作为奴婢,赐给大唐百姓,却反而收养他们,如同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对他们的恩德无以复加,最后结社率还是反叛了。臣蒙受深厚的皇恩,请求替天可汗诛灭他们。”于是薛延陀人执意攻打突厥人,被李积率军打得大败而归。

李思摩率领突厥人北渡黄河后,拥众十余万,精兵四万人,但是突厥人不太服从李思摩的管理,军队都不服从命令。

正月十四日,夏州发来急报:

“塞南有五万余突厥人背叛了李思摩,南渡黄河,向大唐请求居住在胜州(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与夏州(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之间。

李思摩因突厥兵众叛逃事件而失职,现只身到幽州请罪。”

李世民急忙召来群臣们商议此事。

群臣们都认为:“

“圣上刚要远征辽东,又在黄河以南地区安置突厥人,而这些地区距离长安很近,怎么能不担心留下后患呢?请求圣上留在洛阳镇守,派遣将领们东征高丽。”

李世民说道:

“突厥人也是人,其性情与大唐百姓没有多大的差别。君主担心仁德、恩泽不施及百姓,而不必对胡族人横加猜忌。大凡广施恩泽,则与四方胡族人亲如一家;多加猜忌,则亲骨肉也不免成为仇敌。隋炀帝暴虐无道,早已失去人心,征伐辽东之时,人们都砍断手足来逃避兵役。后来杨玄感在黎阳率领运送粮饷的士兵造反,这并不是因胡族人制造的祸患。

朕如今征伐高丽,向天下招募勇士,往往是招募十人却得到了百人的响应,招募百人却得到千人的响应,而那些没能从军的,都激愤叹息,忧郁不乐,这岂能与隋炀帝东征招致民怨所相提并论呢?突厥现在积贫积弱,我大唐收容、抚养他们,估计他们会感恩戴德、铭心刻骨的,怎么肯再作乱为患呢?况且他们与薛延陀风俗习惯、语言相同,他们不向北投奔薛延陀却南下投奔我大唐,可见其出于真情。”

说着,李世民回头对褚遂良说:

“你是掌管起居注的,记上我的话,从今往后十五年,保证不会有突厥的祸患。”

李世民不甘心地看看袁天纲,问道:

“袁爱卿,你说说如何安抚这些叛逃的突厥人?”

袁天纲建议: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在十余万突厥人中,结社率带着四十余突厥人谋反,这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不能因一小撮突厥人谋反而因噎废食、怀疑到全部突厥人。臣有一个建议,可以让这些叛逃到黄河以南的突厥人,确保边境安宁。”

“你说说看。”李世民说道。

“臣建议:突厥人素来不服从李思摩,而阿史那设尔在突厥人中威望很高,可以诏命阿史那社尔为夏州都督,负责安抚、管理这些突厥人,然后从这些突厥人中挑选五千人,组成一支生力军,由阿史那社尔率领,随圣上出征攻打高句丽。

至于李思摩因突厥兵众叛逃而失职问题,可以让他到幽州,留在征高丽大军中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