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参会(2 / 2)

但是吴向荣也明白,商会筹建这件事的起源,就是最后两位中签的理事提出的。人家把台子搭起来,又召集了这么多人,最后还凭借运气中了签。

于情于理,吴向荣都挑不出毛病。

他看着手上这份二十多页的初稿,光是翻看第一页的内容,一般来说,第一页的内容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阐明观点,拟订预期,展望未来。

这位江总,年纪不大,但是这份出自她手的初稿,确实很有份量。

江年说明着,“我整理出了一些大方向和框架,比照着类似的团体规章。细节方面,我建议在商会运作的头三年里,每半年可以召开一次大会,在会上讨论增加、删减以及变更的条款。”

“都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一个建议就是派专人定期收集在商会运作过程中处理的具体事项,事项的细节,期限,规模以及效果。这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件,能够让规章在理论和实践上融合得更好。”

“至于那位专人,我的意见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职位类比于秘书或者助理,要求新闻类、金融类、法律类、语言类等社会学科,精通其中一类即可。当然复合型人才我们更欢迎,也会在薪资上给予相应的提升。”

杜广明表示赞同,“没错,一位对资料收集、内容提炼以及对外宣传有经验的人士,对于商会运作很有保障。”

在江年讲解的过程中,吴向荣听得很仔细,频频点头。

这会儿他放下了大半的心,笑着投了赞成票,“初稿我没有意见,时间就是金钱。实不相瞒,我确实有一件事,想求助商会援助。身为商会理事,我对此有些惭愧,但是诸位,我不得不说了。”

杜广明说,“老吴言重了。你是商会理事,也是商会的一份子。有问题自然可以找商会帮忙,筹建商会不就是这个目的吗?”

“请讲。”

吴向荣说,“我和一位老友交情颇深,他是本城一位建筑商,明光建筑的董事长,林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