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捉鹌鹑(1 / 2)

霍秀秀做饭爱放蒜,家里的消耗蒜量惊人,没事儿的时候小劳工就会扒点蒜粒备用。

“我也觉着呢。”霍知知手里的动作一停,歪着脑袋苦思冥想,随后瞪大眼睛:“大哥!”

这一嗓子特别尖锐,所有人都停住了动作朝她看,连打架的两条狗崽子都停了,竖着飞机耳,圆溜溜的脑袋写满了好奇。

霍老爷子也不淡定了:“咋了?你大哥咋了?”

“哎哟,把这事儿忘了!”她这下是真心觉得对不住霍文才了,短时间内被忘记两回......嘶,她大哥该不会有什么路人甲乙丙丁的隐身天赋在身上吧?

“爷,你回去问问大伯,他啥时候去一趟镇上,早点把大哥接回家算了,今天我进城的时候,医馆里全是缺胳膊少腿,就那几个靠海的村子,闹倭寇呢,死了好些人,哎哟,好几个都还滋滋冒血呢,那场面,一般人见了肯定得腿软....”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说,写作文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年幼的霍秀秀将这话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每回看了热闹跟别人说的时候,不自觉就会用上一些,其中,夸张的修辞手法受其独宠。

霍老爷子没上过小学,也没听过什么修辞手法啥的,她这么说,他也就信了,听得是心惊肉跳:“这帮杂碎!官府就不管呐?哎哟,这马上都要过年了,碰上这事儿,可怜哦,还是咱们这山坳坳里头......”

话没说完,想起山上的几百头野猪,得,也没比倭寇强到哪儿去!

他的意思霍秀秀听出来了,立马揶揄:“您上回儿还羡慕人家靠着海,挣得银钱多呢!我跟人打听了,朝廷的兵给那些倭寇弄死了大半,还剩下一些跑了,跑到哪儿不知道呢,早点把大哥接回来,在家也能看书,反正也快过年了,要是在镇上碰着点啥事儿,咱都不知道。”

她这话说的霍老爷子连连点头:“明个儿一早我就让你大伯去一趟,给他接回来,这事儿我得跟朱铁牛那老东西说一声,咱们村偏是偏,心里还是得有个数,万一真碰上啥事,也能有个准备。”

说着他就起身穿大袄子要走,霍秀秀二郎腿放下,脚尖指了指地上的竹篮子:“咋滴?饭都不吃了?今儿晚上可有大螃蟹呢。”

这话说的霍老爷子身形一僵,沉默着把大袄子又放了回去,倒退着回到炕上:识时务者为俊杰!

吃了饭正好去炫耀一把晚上的伙食,馋死那傻牛!

他丝毫没有任何不自在,盘起腿老神在在:“知知,啥时候开饭?”

倭寇这事儿,说大也算不得多大的事儿,其中缘由也是简单,前头提过了,沿海的村子闹倭寇,是常有的事儿,普通老百姓压根记不住也说清,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冒头的。

反正啊,石头村乃至镇上,从来没有碰着过一回,虽说都是清华人,到底离得还是有些远的,因此大家也就没有人把倭寇特别当回事儿。

俩老头子晚上咋说的她们不知道,但是霍知知非常负责的吃了晚饭刷了碗,下山就直奔霍老三家拍门:‘三叔,姐说让咱明天一块儿去抓鹌鹑叻,明儿一早别忘了啊。’

待听到里头应了声,也不等人来开门便匆匆回家了,好几日没回家了,也不知道她爹月子坐的咋样了。

第二天一早,霍老三就空着肚子上山蹭饭了,霍秀秀见着他就将银票子拿出来:“那头麝鹿卖了310两,咱一人150两,多的10两,算我的跑路费,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