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钟家祖上(1 / 2)

瑞王爷从钟家出来后,心中始终是感觉被人压了一块大石头,非常的压抑,感觉气不通畅。

回想钟离墨的话:

“家祖曾与一位道家高士结交,他言我家祖过于天资聪颖,侵夺了子孙后代的福泽,若不稍加节制,恐怕后世将遭遇无穷祸患。然祖上认为人活于世,当将才能用之正道,彼时朝局动荡,民不聊生,祖上认定你们皇家之祖乃有德之士,必能为百姓谋得生路。于是,祖上立誓倾尽全族之力辅佐正主登基,此后诸事顺遂,各方贤才纷至沓来。

祖上见皇家已无需他的助力,又忆起那位故人的话语,认为应当为后代留些机遇,便毅然决然回归祖地隐居,闲暇时便教导后辈读书,过了几年含饴弄孙的悠闲日子。我祖上实则并未给后辈留下任何能够逆天改命之物,若硬要说留下了什么,那便是祖屋一间、家徒四壁,以及数亩薄田仅够糊口而已。”

祖上说,若后辈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便可回祖地。这些物件残破不堪,无人会抢夺,定能留存多年。他言,不给好房,是惧不孝子孙变卖换钱;不留上等良田,是忧后代无权无势,难以守住。房屋虽破,却可安身;薄田虽薄,却能勉强糊口,不至饿死。荒田无人耕,耕完有人争。呵呵,还是薄田丑妻家中宝,无人夺来无人争。

祖上未留着书立说之物,仅传下几句家训,与他人并无不同,皆是口口相传,旁人即便想抢也无从抢起,何况普通家训亦不值得。故而,瑞王爷,实无需为我家失窃之物忧心,真的没什么,只是这些书被他们拿走后弃于沟渠,我们又捡了回来。”

瑞王爷都佩服钟家祖上的豁达,但他也没想到后代子孙真的凋零至此吧?要是知道了那他是否后悔帮助自家祖上夺得天下呢!

如今钟家微末被人欺负,李氏还自诩是大族,也太不知廉耻了些,旁人忌惮李氏他可不怕,何况皇兄明确表示既然钟家已经出来了,必然今后要好好的善待,所以,这口气他得替钟家出了。

他回到王府,洋洋洒洒的写了三篇信纸,都是指着李氏家主鼻子骂的。

把李氏如何陷害钟家,如何觊觎钟家传家之物,做下的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都骂了一遍,还把【钟家乃是真君子,李氏全都是小人!】这句话单拿出来,大大写满一张纸,然后差人给李氏家主送去。

看着信件被送走,瑞王爷才感觉自己的心口轻松了很多,这口气也顺畅了不少,可见功臣之后还是受庇佑的,自己要是不替他们做主,感觉以后自己后半辈子良心都过不去。

因此,瑞王爷又给皇帝上书,将陈尚书一家的处理意见递交上去,不能因为陈尚书的大儿子死了,这个案子就这么结束了,陈家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行。

第二日,朝堂上,皇帝亲自下了圣旨,削了陈尚书的所有官职,教子不严为祸一方,判处他服劳役三年,大公子死了也不许下葬,乱葬岗是他最终的归宿。这也顺应了陈家的一贯作风,陈夫人服劳役三十年,不许假释,不许赎金。

意思就是只要是陈夫人活着,这三十年必须把劳役服完,一天假也不许请,也不接受他家的赎金。

因为国库空虚,曾经颁布了几条法规,大意就是犯官家属可以用银钱减轻一些惩罚,降低一些刑罚,还有减短一些服役年限等等。

但是这些特权都不许陈夫人用,也就是说陈夫人要实实在在的服满三十年劳役,就是要她体验一下人间疾苦,让她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如果说陈大人还有望活着出来,那么陈夫人几乎就没有活着出来的可能。

何况陈家已经抄家,只剩下一个官邸,不日也要退还给朝廷的,陈家老太太也不能继续住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