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纯朴(1 / 1)

脚印浅浅 大道独行AK 840 字 1个月前

小学时期学校中的课余活动,基本都是自发性的,各段时间有些差异,但基本都脱离不了农村学校的特色,学校内所有活动场所大多为露天,而且是土地,不象现在水泥或沥青表面。学校里是不能让带滚铁环之类“玩具”,从小也没有正规篮球场地。当时的小学学校布局,也简单,一圈正方形土墙围起一个院落,大门是对开木门,朝向西,宽不过两米,门楼有些象山西乔家大院的形状,院子前面操场,是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南北各一座五间人字形大瓦房,全校学生的厕所,在北面瓦房东隔壁。另外,有条三十米宽土路,逐渐升高,并通往里面,在路北面,是一块一块的土地,可以种植诸如蓖麻棉花,用于勤工俭学,有点像现在的劳动课堂。路南面是一个比路面低的核桃园,这里在东南角一个土包上,矗立着六层楼高的电视接收木杆,它提供电视信号通向南隔壁公社政府所在地。学校最里面的东墙处,从东北角开始,从南到北,是一座连体土坯砌成的四口大窑洞,依次为老师办公室,二,五,三年级的教室,除老师办公室,装着木门外,教室窑洞口朝西,没安装门,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口,供进出使用,这几个年级的课堂,均在这里面。

平时的课外活动,就是前面的操场、窑洞前土埂之间和南面的核桃园。在核桃园那边,玩的机会最多,多是互相追逐。有段时间,盛行东西宽度扔小皮球。小皮球,是一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各种颜色的小球,材料是橡胶的,里是充好了气的。同学们互相分成两波,扔来扔去,球到达每边的瞬间,就会混乱一片,因为所有人都想得到那只抛球,常为一个球能把人压成一个小山,弄得浑身竟是灰土,但最开心也恰恰就是抢球的这刻,而另外一边的学生,在远远地方拍手、叫喊着看热闹,女孩子们也会一堆堆,在旁边看热闹。这项运动在记忆中的小学,确是持续了好几年,也是我们乐见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核桃园中间原本绿荫繁茂,经过每季这样的折腾,早已是叶少枝稀,因是野园子也没人在乎,索性就放开撒欢追逐和来回,也就成了固定活动,学校也并没有刻意来禁止。

另外一项学间盛行的就是打包子,两张或一张纸叠成正方形,也会根据双方认可,在里面夹杂一些能够增加份量的纸壳、薄片、皮片甚至薄铁皮,这样做成的一个包子被铺在地上,另一个则被对手持着,去对抽地下的包子,如果打击后地下的反过面,则视为胜利,地下那个包子归刚才击打的胜利者,如果没翻过面,则落到地上的包子,就又由刚才地上铺的那个包子来打击,彼此循环的玩。这种游戏在秋季或冬季最受欢迎、流行。也经常让我们在为弄纸张叠包子而发愁,类似于写过的作业本、过往学期课本、课外读物等等,凡是是纸张的东西,多数都被叠成包子了,那时候也攀比谁拥有的包子或赢别人的多。在玩的时候,边上观战的也围成了圈,胜利者会赢光别人的包子,再接受新来的挑战者。这种游戏,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且没有场地或条件限制,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书包里也经常背这包子,那个年岁,几乎所有男孩子都会玩这游戏。

还有的游戏就是弹玻璃球,这种技法现在学校里的孩子也都在玩,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但有种顺墙的对挤的游戏,确实是我记忆深刻的。记得我们在窑洞里上学秋季到冬季的那阵子,每逢下午课间或晚读前的时间,这种游戏就开始上演了。在学校靠近北窑洞前面是学校的北墙,在距离水平面挨着墙的地方,顺着墙是一个高高的坎,只能从东西两边可以上去,中间有段长约二十多米的距离,高度到地面两米多,只容纳一个人从上可走过,这种天然造型,不知道当时被谁发现可以用于游戏。游戏的过程是这样,两派任你随机选择,从东或者西侧上去,开始顺墙互相用身体冲撞,因为顺墙落脚的面积有限,再加上两头不断有人上来,增加对中间挤压力,期间就会有人逐渐承受不了或的没法站稳,随后就有被挤出者,从高台上掉落下来,落下者即被认为出局,但往往被挤下来的又不甘心,会选择从两头再次加入拥挤的行列,周而复始的上去、对挤、出局、掉落、再上去。经常是挤的全身是汗水,衣服也竟是些灰土。那时候也小,图的就是玩,对衣服没过多的在意。那种欢乐、尘土飞扬的场面,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可笑,但却是很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