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第164章 天下大势之【二更,求订阅】(1 / 2)

第164章天下大势之【二更,求订阅】

与武安君的威名一同传扬的,还有他的“血腥”之名。

这是相对应的。

通过杀伐的手段让敌人畏惧的同时,也会让天下其余的“仁德”之人厌弃,这好像是绕不开的一个“结”。

人们总是敬仰这种人,但却也畏惧于他们。

希望他们是自己的朋友,但又有些害怕。

昭襄王二十年的冬天,燕国大军与秦、齐两国联军在饶安对撞了,他们之间隔着一个赵国,但赵国并没有成为秦国的阻碍,而是成为了秦国的助力。

赵惠文王力排众议决定让秦国借道,并且不害怕秦国在回返的途中对其发动进攻。

而这一决定也让赵国再次陷入了战争的联盟当中,只是这一次他们不用付出任何的代价,秦国以及齐国剩余的军队已经足够强盛,不需要赵国的帮助。

这一次的战争同样十分惨烈,但却是相对而言的。

在战争中,齐国的士卒们因为失去了故土,他们想要收复故土的心占据了上风,加之齐王身先士卒,一直战斗在最前线的地方,所以齐国的士卒战斗力格外的强悍。

几乎可以达到老秦人的水平了。

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燕国乐毅所带领的军队便是节节败退。

乐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攻克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池,而秦齐联军则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将这七十二座城池如数收了回来,几乎没有一座流失在外。

昭襄王二十一年的春天,在这个冬天来临之际,天下大势再次发生了改变。

燕国名将乐毅兵败如山倒,最后也没有能够守住自己的“晚年”,一场巨大的胜利之后带着的便是巨大的失败,这也让之前的胜利蒙羞。

国人们不再称叹乐毅的贤能,反而是指责他为燕国带来了战争,更重要的是,战争后还没有拿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这些风言风语传播在燕国的都城中,燕昭王顶着巨大的压力一直没有斥责乐毅。

但燕昭王本人也知道,这样子的事情持续不了太久了。

昭襄王二十一年,也就是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名将乐毅在兵败之后于战场之上持剑自刎。

鲜血洒落在这塞外的土地上,些许寒风以及那冬日的飘雪落在鲜血之上,红白之色异常显眼,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梦幻一般。

燕昭王二十九年,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国和齐国的联军几乎是打到了燕国的都城“蓟城”。

兵临城下。

燕昭王亲自出城,一身素衣,称愿将九鼎之一的“冀州鼎”敬献给秦国,希望与秦国和谈。

蓟城下。

白起望着那巍峨耸立的蓟城,眼睛中带着些许苦涩之意,他知道现在并不是攻下蓟城,覆灭燕国的最好机会,哪怕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兵临城下了也是一样。

其一,燕国与秦国之间隔着一个赵国,若是此时覆灭燕国,这里的土地仅仅凭借着他的兵力是守不住的。

更何况,粮食的供应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其二,若是此时秦国覆灭燕国,那么六国瞬间都会与秦国翻脸,秦国暂时还没有把握同时覆灭六国。

其三,燕国此时的不抵抗只是因为燕国还有生存的“希望”,若是秦国执意覆灭秦国的话,那么燕国的士卒也好、国人也好,便会化作疯狂的“兵器”。

在寒风凛冽中伫立的蓟城,是不可能被白起所带领的近二十万大军给覆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