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非典型新中国风(1 / 2)

无论现实也好,幻想也罢,这个故事就这样以将军的视角进行了下去。

近乡情更怯,他看着战火烧毁了繁华的洛阳城,昔日巍峨的双阙城门早已斑驳。

他们当年一起栽下的那棵小树,现在只剩下老树的残根,反倒是旁边那些无名的野草,已长到一人高。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但是人终将不像是树,只要思念还在,就可以撑下去。

年迈的将军独自漫步在石板上,步履蹒跚。

他想起曾经壮志凌云,那时两人一起撑着伞,听着纷纷雨声落在石板上,

后来中年听雨,飘零在异乡,三次北伐失败,他的希望随着雨声日渐破灭。

如今廉颇老矣,两鬓斑白,在衰败的僧庐之下听雨,潦倒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他终于回到了这个地方,只是眼前的一切早已与过去全然不同。

在很多歌曲里,第二遍主歌只会选择简单的重复,或者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了。

但《烟花易冷》这首歌丝毫没有要敷衍的意思,第二遍和第一遍的歌词完全不一样,信息量很大。

直接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都写了出来,现场乍一听可能都得缓缓。

至少现场的一些乐评人都得缓缓,感觉这首歌到处都是要加班的知识点。

乐评人对林夏大多又爱又恨。

爱的是她总是能提供新鲜的话题和角度,只要他们写得够快,热度绝对不愁,甚至有戏言说“林夏撑起了近两年乐评界的半边天”。

这话说得丝毫不夸张,近些年乐坛不景气,不少小乐评人都得兼职八卦娱记,才能靠文字生活。

写林夏起码纯靠写音乐就能有热度。

恨的是她实在是太能整活了,新的概念提出了一套又一套,中文歌唱完唱英文歌,流行歌写完写古典乐……

可恶,她就没有创作瓶颈的吗?

而且她还很能唱啊,每场唱法也能分析一大堆,还经常根据歌曲的风格调整。

既能唱传统的民族戏腔大颤音,也能唱年轻简洁打动人心的流行歌。

就算能勉强跟上她的节奏,一说不好可能就要被打脸。

比如摇滚版《国际歌》那回,前脚一群人批瞎改经典,转眼官方就下场了。

甚至都不用被别人打脸,他们可能自己听着听着就突然真香了。

去年抨击“新中国风”的那一批人,今年有不少都在跟风林夏做中国风。

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模仿新中国风的作品,上来就搞上五声调式,再写点有诗意的古风歌词,照葫芦画瓢,继续走工业流水线那一套。

至于水平嘛,参差不齐。

结果离谱的来了,在别人还在宫商角徵羽的海洋里遨游呢,林夏转眼就把《龙文》建立起的那种四平八稳的范式推翻了。

偏偏这首歌听起来还是那么的中国风。

52z已经可以想见,这一期节目播出后,在曾经“三古三新”的基础上,这种更新的作曲和编曲手法,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讲究的就是一个“我的规则我自己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