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耳机广告(1 / 2)

乡亲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查尔达什舞曲》,他们只知道这欢快的旋律一响,保准母子平安。

养父最终下定决心,带少年到了繁华的首都学琴。

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人。

才华横溢,却性格古怪,穷困潦倒,只在小房子里与一群猫为伴的江老师;

美丽时髦,总是为爱情犯傻的莉莉;

严苛到极致,事业有成,桃李满天下的的余教授……

他们也有过争吵、矛盾,最后少年也有了走向成功的机会,而养父选择独自一人坐车回乡。

最后一刻,知道自己身世的少年选择放弃了这次演出的机会。

一路奔跑着,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为他的养父,用灵魂演奏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在这一刻,伴随着眼泪,少年的琴声里有了属于人的温度。

琴弦中流淌的,是所有权势和金钱都无法撼动的亲情。

这个结局引起了争议,有人觉得整部片子的剧情、光影和音乐就像小溪一样,慢慢流淌进人的心里,充满了火花和温情。

也有人觉得它太过极端与理想化了,好像除了在成功中精神堕落和在理想中穷困潦倒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他们认为王朗有很重的乡土情结,他的潜意识是退隐的,在这里,名利与温情并不能兼容。

实际上,拍这部片子的时候,王朗确实没有想太多,只是任凭他的灵感和直觉肆意发散。

像时飞鸿这样的年轻导演,入行的时候电影就已经商品化了,更何况她还是是从好莱坞这种名利场的中心走出来的。

她并不反感商业片,甚至她还说过这样的话:“电影拍出来不就是给观众看的吗?自娱自乐有什么用,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了。”

王朗却是老一辈的导演,他年轻时,艺术界还没有太多商业化的倾向,大家都专注于打磨自己的作品,并没有成绩的压力。

小时候的他,最喜欢安安静静地,看着父母一笔一笔地在纸上勾画出线条,从给他打发时间的连环画,到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画,就这样慢慢地讲好一个故事。

这样悠闲的创作环境,当时被很多国外的艺术家羡慕,但也带来了转型期的迷茫。

仿佛一夜之间,他的父母、爱人、同学、朋友……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异口同声地,以一种兴奋的语气谈论着能挣多少钱。

王朗时常感觉自己就像被这种浪潮裹挟着前进,就像挤进了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

凭借着天赋,他好像在电影界混得很成功,该拿的奖也拿了不少。

但他骨子里并不适应电影工业的体系,拍摄出的片子,有时让他自己都感到陌生。

九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林夏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四十岁的王朗,被一个十岁孩子的琴声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能感觉到,林夏的琴声,并不属于这个金碧辉煌的演奏厅,只属于她自己。

是那样的自由浪漫、洒脱不羁。

随着协奏曲的旋律响起,一个少年天才的形象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