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长安疑云(1 / 2)

“陛下——”

众臣尚未及发表意见,唐俭已按捺不住,跳出队列怒视程咬金,眼中似欲噬其骨血。

程咬金挠挠脑门,心中纳闷:我何时得罪过这小子?

唐俭哀声道:“陛下,在下有一言相劝!户部如今已是囊中羞涩,此刻并非进军朔方的最佳时日矣。”

张寂忆起往事,确曾记得先前唐俭多次抱怨户部资金短缺。

然不久之前,五大家族自五姓七望中慷慨解囊捐赠灵石与物资。

于是张寂问道:“唐尚书,昔日五姓七望尚无钱捐出修炼资源,今日怎地便穷途末路了呢?”

满朝文武之中,凡属五姓七望者皆心头暗骂,陛下分明是时常想找机会贬低五姓七望。

上次你占了上风,得意个什么劲儿?

下一轮胜负未分,何须急躁!

唐俭胡须颤抖,连连诉苦:“陛下啊!一年所得不过千万枚灵石而已,而各项开支日益增大,户部只能勉力支撑啊。

“三司六院,唯独我户部犹如独木支大厦,这日子过得实在艰难。”

魏征忍不住插话:“唐尚书,我大唐日报社,无意从户部取用一丝一毫。”

唐俭面色稍霁,旋即又绷紧了面孔。

哼!

魏征小儿,竟敢轻视于我!

一个大唐日报社又能耗费多少灵石?

真正的大头乃是攻打朔方所需。

唐俭长叹一口气:“陛下啊!朔方叛贼竟然胆敢在长安散播妖疾,罪无可赦。然是否可待年底国库回笼岁收,明年再图进军朔方之事呢?”

此话入情入理,并非唐俭畏缩退避之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无充足的补给保障,此战必然失败无疑。

无论出于张家圣的计谋安排,抑或是张寂自身的战略考量,挥师北向朔方,均被视为势在必行之举。

既然朔方在长安肆虐妖疾,天下皆知,大唐朝廷若对此束手无策,何以彰显朝廷之威严?又如何令亿万百姓对朝廷心生敬畏?

张寂细细剖析出兵理由,唐俭张开口,却又一时语塞。

如今,乾坤稳固,李唐王朝的敌手皆已灰飞烟灭。

唯有那北方叛逆势力,自隋末纷乱之世直至今日,投靠于异族的颉利可汗麾下。

朔方之地,作为大唐未来征伐,洗刷渭水之战耻辱的关键跳板,已然成为一块顽固磐石。

此刻,挥军北上讨伐朔方,既合天道大义,又能深得百姓之心。

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金匮乏。

张寂真人皱眉询问:“唐尚书,户部尚能筹备多少灵晶与粮食储备?”

唐俭紧咬牙关,重重跺地,应道:“真人,老臣竭尽全力,也只能筹得五十万枚灵石。”

“如此微薄之资,若非战事顺遂,朔方叛贼犹如豆腐一般不堪一击。”

“否则,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恐怕只能忍饥挨饿了。”

“只怕……”

后续的忧虑,在满朝文武心中已是不言而喻。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士兵们无粮无饷,而又置身沙场,哗变暴动将成为唯一出路。

届时,好不容易平定下来的李唐江山,恐怕将会再次陷入前隋的覆辙。

另外,那五姓七望是否会在关键时刻插手,也是难以预料之事。

李渊开国立业,与五姓七望共享天下权柄,这才造就了今日繁荣昌盛的李唐。

张寂并非太上皇,他不愿与五姓七望共同治理天下。

这是一个看似无法解开的僵局。

此时此刻,张寂若想制衡住五姓七望,唯有在大唐万千黎民之前树立起史无前例的威望,使得天下人心归附李唐。

如此,五姓七望才会不敢轻举妄动。

李靖等人,当然力挺进军朔方之举。

武将们揣摩到了张寂真人的真实意图,长孙无忌等亲王府的老臣,同样支持进兵朔方。

至于五姓七望的党羽,则各有各的盘算,并未给出明确的态度。

唐俭瞬间显得老态龙钟,他在心底下了决心,即便付出巨大代价,也要确保为真人挥师朔方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

随后,他会引咎辞职。

但是,一旦挪用了他处的物资,待朔方之战过后,朝廷又该如何收拾这一烂摊子呢?

增税!

加重赋税!

唐俭决定承担这份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