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想想都觉得太美(1 / 2)

当然,能够进入殿试阶段的,那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绝对是过五关斩六将的顶尖人才。

换成苏墨穿越之前的时代,这些人都是轻轻松松就能被保送进清华北大那种级别的学校的。

就算他们敷衍应付,也能随手写出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

因此,那些怀揣理想的读书人,一边揣摩皇帝的心思,一边奋笔疾书。

没错,揣摩皇帝的心思,在殿试之中可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文章写得再出色,终究还是要给人来看的。而在殿试中,最大的那个当然是皇帝本人。

假如哪个考生一时兴起,不小心得罪了皇帝……

那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太美(惨)……

历史上就有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在庆历二年的殿试中,主考官阅卷之后,一致推举王安石为第一名。

然而,当宋仁宗拿起试卷一看,发现王安石引用了一个典故,“孺子其朋”。

这个典故出自周公辅助周成王的故事,那时候周成王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而作为周成王叔叔的周公教导他说:“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意思大致是:孩子啊,你将来与大臣交往时,应当真诚相待,视他们为朋友。

但是,当时的宋仁宗已经有三十多岁,已经执政十几年,比王安石还要年长十几岁。看到王安石这样用典,心里很是不悦。

这一不悦,王安石状元的头衔自然也就泡汤了。

宋仁宗勃然大怒,痛斥考官一顿之后,提笔一挥,把倒霉的王安石从状元改为第四名,无缘前三甲。

至于王安石究竟是无意之举还是故意阴阳怪气挑衅皇帝,外界众说纷纭。

苏墨觉得,凭借王安石的才华,不太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或许更多的是借此机会阴阳怪气地嘲讽皇帝一番吧。

这确实体现出了文人士大夫的一股傲骨气质。

最终的结果便是,宋仁宗此后二十年间对王安石一直持有偏见,从未真正重用过他,甚至直接否决了王安石提出的变法方案。

直到后来宋神宗即位,才启用了王安石。

这个反面案例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后世学子:千万不要轻举妄动,更别给自己找麻烦!

宋徽宗在大殿上来回走了将近半个时辰,记下了每一位考生的模样。

他又仔细地多看了几眼苏墨,随后默默地走进后殿去休息。

蔡京等一群资深朝臣仿佛得到了大赦一般,纷纷紧随其后,一同踏入后殿。

他们都已经上了年纪,体力早已无法和年轻时相比。

虽然身为朝廷官员,有着丰富罚站的经验,

但是,站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依然免不了腰酸背痛、腿脚抽筋。

相比之下,后殿里至少还有椅子坐,舒适得多。

又过去了大约一个多时辰,考生们开始陆续交卷。

说到北宋建国初期有关交卷时间的奇葩规定,那可是不少呢。

毕竟赵匡胤是从军出身,对于经史子集这类学问并不擅长,到了殿试环节更是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