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滚滚长江东逝水(1 / 2)

情结大明 步枪子弹 1976 字 22天前

李财来到朱棣旁边,看着眼前的湖面,脑海中忽然想起了那首临江仙。

诗到嘴边,李财还是要装一下,看着面前的湖水,再看看这个历经沧桑的应天府,看看忙忙碌碌的老百姓,走到朱棣的面前拿起一杯酒喝了一口,慢慢的脱口而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就在这时,湖中央出现了一艘渔船,渔船上刚好有一个老叟,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然。

朱棣猛然回头,满脸不可置信。

不过是随口之言,竟然真作了一首好词。

朱棣和他爹一样,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基本的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这首词是正德年间状元杨慎的词,杨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文采斐然。

正德年间距今还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李财就将这首词拿了出来。

朱棣不停的打量着李财,他实在没有想到,李财竟然能作出这么好的词出来,而且还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

这种词,就算是朝中的那些文臣,也不一定做的出来。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朱棣念叨了几声,细心琢磨起来。

这首词意境磅礴,应该是那种经历很多事情的中年人才能做出来的,不应该是眼前的这个历经沧桑的青年书生。

李财读罢,静静的看着湖面,不再言语。

房间当中沉默了下来,朱棣对李财刮目相看,一时之间不知说什么才好。

饭菜被端了上来,李财坐在朱棣的对面,静静的吃着饭。

从头到尾,两人没有多少的交谈。

吃完饭,朱棣将李财送回了住处。

朱棣也就知道李财的住处。

李财回到家,将买的那些东西全都放在了卧室当中。

“过几天弄一个药房出来,一直将这些东西放在卧室,实在是不合适!”李财看着桌子上的那些东西,喃喃说道。

天色渐渐的黑了,朱棣站在御书房中,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朱元璋。

朱元璋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水。

“这首词真是李财作的?”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茶杯,看向朱棣。

朱棣道:“爹,真是李财作的,这是他亲口说出来的,一气呵成。”

朱元璋眉头一挑,笑了笑,“有意思,有意思,这个书生,身上的秘密越来越多了。真没有想到,世间会有这样的人。

一身学识如此了得,还能做出如此的诗词,实在是少见,少见啊。”

“爹,那胡惟庸儿子之事......”朱棣问道。

“此事不用管,给李财一些压力杀杀他的锐气,等真正出事的时候再出手吧。

这几天,如果没什么事的话,你就多接触接触这个李财。

俺觉得,这个李财身上的秘密远不止于此。”朱元璋说道......

李财站在住处的院子中,指挥着赵峰他们腾空一个屋子。

现在这处院子已经是李财的了,在李财自从得到应天府的会员,又得到朱棣的赏识,朱棣就将这处院子买了下来给了李财,这几天也将房契交给了李财。

原本李财打算过几天就离开这里,可是在遇到朱棣之后,李财打消了这个念头。

平白无故的,朱棣绝对不可能只是因为好奇。这是李财得出来的结论。

“将这些东西全都搬到后院茅房附近,这些东西没什么用,等事情过去之后,将这些东西扔了吧。”

李财指着赵峰他们手中的那些杂物。

“先生,这些东西我看还都好着呢,就这么扔了,实在是太浪费了吧?!”赵峰看着手中的物品,一脸的可惜。

“好什么好?表哥,以后咱们有比这还好的东西,这些东西扔了也就扔了,留着还占地方。”李财不以为然的道。

赵峰见李财如此,也只好将手中的东西往后面搬去。

等腾空了屋子,李财之前救下来的那个姑娘端着一个木盆,将腾空出来的屋子里里外外擦了一遍。

这个姑娘叫周燕燕,家住扬州府,是清白人家,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人,因为一些事情,和老爹来应天府投奔亲戚。

可是,他们要投靠的亲戚早都不知去向,李财顺势收留了他们。

周燕燕的老爹叫周大,四十岁出头的年龄,身体不是很好。

李财站在收拾好的房间中,“这个房间距离卧室不是很远,这里用来存放药物刚好合适。

以后要是扩大规模了,在前院再盖一个房间就行了。”

这处院子面积不小,只要李财不过分折腾,倒也够用。

黑夜降临,应天府漆黑一片,巡夜的士兵在城中巡逻。

在韩国公府后院的书房中,十几根燃烧的蜡烛将房间照的通亮。

五十多岁的李善长坐在书桌后面,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胡惟庸。

“您老倒是说句话啊,都这么多天了,害死我儿子的人还没有查出来,您老一定要帮帮我啊!”

胡惟庸坐立不安,脸上满是焦急。

在这几天的调查当中,胡惟庸已经查到了不少的线索。

可就在准备更进一步调查时,线索突然之间就断了,就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一样,将整个事件笼罩,无法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