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我在现代卖书帖后续(1 / 2)

自李长宁走后,文楼和乐安平再寻找不到李长宁的踪影,好像他并不是此世界的人。

浸淫网络信息时代,他们心中有了些许的猜想,这些随手拿出来的珍品,明明有些许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于根本没有出现过。

文楼和乐安平决定揭开自己心中的猜想。

两人带着李长宁给的银行保险箱的钥匙。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小小的保险箱,而是整整一个保险库。

果然不出文楼所料,保险库中也同样是一些名家的书画字帖。

乐安平瞪圆了眼睛,惊讶出声:“这些都是......宝贝啊!”

文楼从自己的西装口袋中掏出自己的白手套,这是他作为拍卖行少东家的习惯。

一本厚厚的线装本,李白的诗词,李白着,孟浩然整理。

文楼直呼好家伙。

这不得不提起,李白时常喝酩酊大醉,醉中创造了诗词,自己醒来又忘记的不在少数。

孟浩然听到李长宁提及李白的诗词平常作为教学启蒙之用,更觉得有义务将这些随口之作记录下来,因此才有了这么厚厚的线装诗词。

不光是李白,经历了天幕这么一遭,名传千古的名声更是吸引了无数人前赴后继,还有更加疯狂的作诗人。

乐安平不禁感叹道“这么多新的诗集,中小学生们有福了”

等等,这是什么?为何还有乾隆皇帝的诗集。

初初听闻过皇帝一生作过四万多首的诗词,还以为颇有文采,直到亲眼拜读他的诗词,才理解其中的含金量。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听闻后面一句还是朝中大臣给他找补的,所以他的杰作应当是一片两片三四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乐安平深觉得自己上自己也可以。

不应该啊,这些都是珍品,怎么就混进一本这个!

这只是一个误会,李长宁在整理的时候,这本诗集误入其中了。

文楼眼前是如山一般的书籍,正前四个大字正是永乐大典,上万卷的书册,很是震撼人心。

甚至还有孔子自己亲自写的着作,在知道自己的思想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被后世某些投机分子不断的歪曲,孔子怒发冲冠,奈何相距千年,自己手中的佩剑是无用了,

“文楼,这些东西怎么处理?”

这些东西如此珍贵,他们转手卖出去必定再也无需担忧钱财的问题。

但是这些东西拿了烫手啊。

文楼和乐安平相视一眼,心中是相同的决定,将这些东西按照李长宁的意愿交由于国家处理。

很快,行人就看见不少的警车出行。

保险库中来了不少的人,接到文楼的电话,知道有不少的名家之作,遂一股脑的都跟了来。

待瞧到这些东西,更是激动的久久无语。

领导人再一次的问道:“这些东西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李先生真的愿意将这些东西捐赠出来?”

文楼肯定的回答:“是的,李先生在离开华夏之前,特意交代我们将东西捐赠给国家”

老先生也听过李长宁将这些东西带去国外拍卖,没有想到拍卖的只是小小的一部分。

语无伦次,声音颤抖的说道:“我们代表国家很是感谢李先生”

......

印刷厂的员工老张一家正在吃晚饭。

饭桌前的电视播放着晚间新闻,国家最权威的电视新闻中出现了一个打着马赛克的男子。

“这不正好是前段时间的超级败家子吗?”

败家的程度就是他们村口八十岁的奶奶都知道了李长宁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