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章(1 / 2)

第38章

喜悦的消息传遍整个京城。

户部的季大人坐不住了,掌管万奇国钱粮的官员,自然知道新庄稼亩产一千五百斤是什么概念,虽然沈黎已经说明了这种食物饱腹快,但没有米面顶饿,那也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啊!

有了土豆跟红薯这两种食物,以后的灾年就会好过很多。

就算是饿的比较快,那又怎么样,产量这么高不说,还抗旱耐涝,简直是神物。

以后这种灾年也不可怕了。

桥小夏跟沈黎真的就那么厉害?

之前他们听说过,桥小夏从海外商人手里买了很多种子跟海外食物,当时还觉得他们就是没见过世面,这才会有那么兴奋。

现在知道了,没见过世面的是他们,明明海外商人来了那么多次,只有他们两个明白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当初谁嘲笑的最厉害,现在都不好意思出门。

京城因为这两个人的到来天翻地覆。

太后硬是憋着一口气,这么长时间什么话都没说过,她就是不明白,这两个人为什么总能转败为胜。

这么棘手的难民到他们手里,竟然异常听话。

就算太后再不爽,也只能承认,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比沈黎处理的更好。

而且那些搭建的简易房子,许多都可以拆掉了,这些豫州来的难民,准备卖一部分红薯跟土豆,然后租车回家。

他们都是恋乡的人,如果不是在家乡过不下去,不可能背井离乡跑这么远。

现在他们知道了红薯就可以育苗之后,迫不及待想回到自己的田地里,他们家里还有房子,虽然也不怎么好,但至少比这里的强,即将来的冬天,在家乡过,总比在外面要好。

不少难民开始返乡,带着几万斤红薯一起,别提多高兴了。

而豫州那边也传来好消息,那边的事情是郭忠跟祝大学士负责,那边的土地还是干旱,但红薯跟土豆在那,平均也有八百斤的产量,这种产量让所有人欣喜。

因为日照时间长,豫州的红薯要比京城郊外的红薯更甜,这也算意外之喜。

更重要的是,不少富庶的地方知道这种新奇的食物,很多商人都想去尝尝鲜,于是赶着货物准备去豫州换红薯,有这样的往来之后,想必很快豫州就会恢复生机。

原本想象中灾年的惨状并没有发生,而是重获生机。

不少人提到沈家夫妇,心里别提多感激了。

是沈家夫妇才让他们重新有了新的生活,在豫州一带他们的名声骤然提升,凡是提到他们皆是仰慕。

太后越看奏章越生气,这都是郭忠跟祝大学士送来的奏章,讲的都是豫州的现况,而他们两个也准备打道回京。

这次平息灾情因为有红薯跟土豆的出现,处理的比以往都要顺利,年轻的郭忠可能没那么觉得。

但年事已高的祝大学士忍不住对郭忠道:“老夫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旱灾,当时人相食,烹小儿,人饿的吃树皮,吃泥土,就这样也饿死一户户百姓。当年要是有红薯这种神物,也不至于那么惨。”

郭忠看着手里的红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平平无奇的农作物,能拯救几百万百姓。

他们也该回京了。

这一趟,不仅是百姓对沈家夫妇有了深刻印象,这位祝大学士更是对他们赞赏有加,他一向不掺和朝中的事,勤勤恳恳做自己的事。

之前决定沈黎锋芒毕露不是什么好习惯,可如今明白了,这两位的才华就该造福世人。

等他回京后,这些夸赞溢于言表,气得太后许多天没有出门,只推脱时候自己生病需要静养。

这样一来,朝中事情难免要让小皇帝齐迎做决断。

齐迎今年才七岁,能看懂奏章已经远超同龄人,身边除了前太子的旧部帮忙周旋以外,也没剩什么人。

太后这一放权,竟然又是便宜沈黎。

桥小夏在家中,忍不住道:“太后这是做什么,她如此明显的放权,到底所为何事。”

“只怕会把那事分派给你我。”沈黎沉思道吗,“还有半个月二公主就要嫁人,她为了给怎么添堵,恐怕会让你来协办此事。”

桥小夏原本不敢相信,但想想太后的做法,又十分有可能。

等太后懿旨下来,桥小夏只能领命。

让她来办二公主的婚礼,简直好笑,明知道他们想看两厌,还要把她俩凑到一起,明显是要找麻烦。

不过能做这种事,也说明太后已经没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只能在这种小事上动手脚。

毕竟给前情敌办婚礼这种事,怎么都觉得恶心。

季雅诗过来的时候还有些无奈:“太后不喜你简直到了明面上,连这种事都能让你来做,她就不怕二公主不高兴吗?”

几次接触下来,桥小夏也明白二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无奈道:“二公主没有主见,肯定说什么就是什么。再说了,让礼部去办就行,我挂个名好了。”

京城也就桥小夏敢这么光明正大的翘班,说是协办二公主的婚礼,实际上什么都不做。

反正挂个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