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 53 章(2 / 2)

许氏知道,这一切都多亏了三弟,所以她怎么可能会生气嫉恨,感谢都来不及呢。

又说了几句,许氏去了灶房做饭,大丫让两个妹妹继续编络子后,跟着去了灶房帮忙。

许氏没拦着她,只是让她干些轻便的活打下手。

大丫悄悄松了口气,要是真什么都不让她做,她反而还会不安。

不像现在,能做做事帮帮忙,心中安定许多,甚至觉得二婶对她们姐妹真的好温柔,和去世的娘亲有些想象。

待在二婶身边,能感受到温暖安然。

出了一顿午膳,待天气没那么晒后,林大河便带着家里人一起去了镇上。

许氏和小儿子没感觉到稀奇,大丫三姐妹却特别的好奇。

大丫还小的时候跟着娘亲去过镇上,二丫三丫从来没去过,三姐妹睁大眼睛望着外面,显得特别的好奇。

等来到镇门,看着高大的镇门,都忍不住小声惊呼。

三丫微张着小嘴,看着看着突然眼睛一亮,伸手一指:“爹爹!”

只见镇门下站着一高一矮两人,矮得那个率先冲了过来,站在车窗边打着招呼,还伸手去抓三丫的手心,“妹妹下来,哥哥带你去玩。”

向来怯怯的三丫有些心动,巴巴的望着大姐。

大丫轻轻点头,三丫便迫不及待的想下车,只是车的台阶过高,她根本不敢跳下去。

正当她为难时,胳膊下一紧,被人抱着下去。

三丫抬头一看,小声道:“爹爹。”

林戚将三丫放在地上,再牵起她的小手,温和的道:“镇上人多,你得一直牵着爹爹别松开,不然会走丢。”

“唉。”三丫脆生生应着,至于堂哥……不要堂哥!要爹爹牵着!

一行人下了牛车,林戚便将今日的打算说了出来,很简单的事,那就是大肆采购。

这段日子,林大河在码头还真摸索出了一些挣钱的法子。

只不过路子有但是他在镇上毫无根基,想挣钱也难。

而这根基,都是林戚替他寻的。

林戚由张翁介绍,拜了镇上以为德高望重的大儒为师,师父乃是早些年的举人,当了几年的官,却因为实在受不了朝廷的尔虞我诈,便寻了个由头辞官回乡。

回乡之后,便一直待在镇上收弟子教学,如今几十年过去,弟子有在朝中为官,有弃仕为商,也有一样在收教弟子。

说白了,就是人脉特别的广。

林戚去见大儒时,大儒一开始是不想再收弟子,只不过听闻林戚的经历,再考教一番后,便决定收为关门弟子。

要知道,这可不代表就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

而代表着,他拥有了多少的人脉,他身为最小的师弟,上面可是有无数个师兄啊。

这就是根基。

无需直接给他收钱,已无需去收礼发财。

而是给了他一条没有阻碍的路,这两兄弟便能飞奔冲往前。

生意的事,林戚只是稍微接触了下,剩下的时间全都放在了学业上,其他的事全是林大河在管。

当然,睁得银钱他也分得一些。

林戚一手牵着一个闺女,还有一个站在边上牵着三丫的手。

三丫垂头看了看自己被牵着的手,有些奇怪,为何爹爹的手这么暖,而大丫的手心一直在冒汗,而且还握得紧紧,像是在紧张?

三丫抬起头,好奇的问:“大姐,你热吗?”

大丫回头,赶紧摇了摇头。

三丫不明白了,不热怎么一直在流汗?

林戚装作没发现,开口问道:“大丫,你是不是喜欢刺绣?”

大丫张了张嘴,话到了嘴边却变了个意思,“没有。”

三丫更不解,她昂起脑袋:“大姐你不是喜欢吗?”

她好多次看到大姐拿着针线在绣,只是阿奶每回看到,都会骂大姐浪费线,有时候还会打大姐。

阿奶骂得厉害,大姐不敢在她面前拿起针线,也没放下过,只是偷偷在房间里绣着。

她有件特别中意的衣裳,在里衣的领口上,绣了只小小的蝴蝶,特别特别的好看,每回穿得时候都会摸上好久。

就是可惜,她现在长高穿不下。

三丫记得,她伤心穿不下的时候,大姐曾答应过她,攒够了细线再给她绣一只呢。

她轻言细语道:“大姐特厉害,绣得蝴蝶可好看了。”

林戚似做好奇:“真的?”

三丫重重点头,“是真的。”

大丫有些害羞,“没有,我就是胡乱的绣了几下。”

可不是胡乱么,大丫喜欢刺绣但是没人教她,之所以会绣,还是因为不在的娘亲给她留下了一块手帕,手帕上正好有一只蝴蝶。

在阿奶不知情的时候,她会偷偷拿着针线照着这只蝴蝶绣了好些遍,每回绣完,就会把线又拆开重新绣。

一根快生锈的针和卷起来还没有拇指大的线团,她用了好些年。

如果不喜欢,也不会坚持这么长的时间吧。

只是大丫不敢说喜欢,刺绣费针费线费布,她怕说了让爹爹为难。

林戚道:“那正好,等会买些衣裳,就让大丫在我们的新衣上绣上一些蝴蝶。”

“好好,我能不能要两只呀。”三丫有些迫不及待,对她来说,新衣都没姐姐绣得蝴蝶好。

另一边牵着的二丫也忍不住怯怯的道:“我也想要,我要一只就好。”

大丫张了张嘴,想说不用费银钱,可在爹爹一脸笑意下,她终究还是没说出什么。

爹爹……

是真的不同了。

一行人到了布庄,先是挑选了成套的新衣,再又买了些细棉,瞧着快要入秋,买些细棉布回家自己做,正好也赶得上。

其他人在挑选新衣时,林戚带着大丫在另一旁选线团。

“想要些什么颜色?”林戚问着,线团五颜六色的,有些颜色还按浅深来划分。

大丫想拒绝,可看着喜爱的物什,拒绝的话有些说不出来,她便伸手指了指,“黑色就好。”

“光黑色可绣不出什么图样来。”林戚见她选不来,便问着旁边的伙计:“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选,一般常用的是那些色?”

伙计听着,赶紧选了些出来。

能在镇上当伙计都是人精,看着面前这客人挑了不少衣裳和布料,就知道不是太差钱的主,便选了不少线团。

大丫看着连忙摆手,“太多了,我除了蝴蝶也不会绣其他,买这么多浪费了。”

伙计一听,赶紧道:“客官要是需要,可以请个绣娘回去教教。”

“绣娘?”

伙计解释:“都是布庄里的绣娘,都是正经人家的妇人,出来教教学挣点家用,请个绣娘回去教教孩子,一个月只用一两半银子。”

“这太贵了。”大丫赶紧摇头,一两半啊,她长这么大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伙计继续道:“我看客人有三个姑娘,请一个回去教三个挺划算的,或者可以让您家姑娘来镇上学,一人一个月只需两百文。”

大丫嫌贵,林戚却觉得蛮划算的,需要她们姐妹三学会了给家里挣钱,就是多门手艺在手也能傍身。

最后,林戚还真请了个绣娘回去。

就是隔壁村子的一户人家,离着不太远,每日上午来下午走,一天能教三个多时辰。

除此之外,还买了好多针线。

走出布庄的大门,大丫还有些恍惚,离开阿爷家后,她其实做好了会饿肚子的打算,怎么都没想到,家里的改变会这么大。

就刚刚那一会儿,花了足足有七八两银子。

不说大丫,就连许氏都惊到,她知道男人挣了银子,但是没想到挣了这么多。

光在布庄就花了这么多,这还有其他油盐柴米的,这一趟镇上之行,硬生生的花了十多两银子。

这下,家里人都明白,他们真有银子了。

不止他们,就连村子上的人都知道林大河两兄弟发了家。

好奇的同时,不由想着林汉家的风水是不是行,瞧瞧这两兄弟,一过继给林德,这才没多长时间呢,就发了财。

日子一天天的过。

这日,大儒将林戚留下,问道:“你可有想过下场试试?”

第一场为院试,院试又分为三试,大儒想着让弟子先体验体验下场的感觉。

林戚抱拳:“当然愿意。”

大儒摸着胡须尤为的满意,或许别人会可惜林戚入学较晚,他反而觉得正是因为以前的经历,才成就了如今的林戚。

“好,那你便准备准备,入考三个月后的县试。”

林戚与师父告辞,便去了张翁那接闽哥儿。

闽哥儿如今还在张翁这识字,刚刚到了后,张翁便问道:“你是否参加了三月后县试?”

林戚点头。

“那正好,我与你一同去县城。”张翁高兴有伴一同前往,随后又用敬佩的眼神望着对面的人,“这才半年吧,先生居然愿意让你下场,想来对你肯定有把握,真是令在下佩服啊。”

“不过去试试,能不能考中还不知。”林戚并不是谦虚,虽然有了金手指,可时间还是太短,到底能不能考中还真不知晓。

“不急不急,今年不中你也迟早会中。”张翁缓缓说道,“我笃定,不久之后朝中官员定有你的一席之地。”

林戚没回话,只是笑了笑。

告别之后,他带着闽哥儿去了镇门,在那找到等着的林大河。

三人便坐在牛车上往村子走。

在路上的时候,林大河听闽哥儿说完话,他惊讶的道:“你先生真让你下场试试?”

在镇上的时日久了,他也知道三弟的先生到底是什么来头。

比起林亦世的夫子那是牛气多了,说能下场,肯定是对先生有信心。

忍不住想着,老头子听到他发财就已经后悔,要是三弟真能考中,哪怕只考中一个童生,老头子那些人肠子都会悔青。

想想就觉得乐呵。

林大河道:“县试要去县上吧?我明日就去打听路线,赶着牛车送你去。”

林戚答应,他们镇上离县城不太远,坐牛车一个白天就能赶到。

林大河有些期待,县城他去过一回,是送林亦世去参考,却了第一回后他就再也不愿意去第二回。

就林亦世那个毛病多的家伙,谁乐意伺候谁去伺候吧,还真将他这个当叔叔的人当奴才了。

这回就不同。

和三弟一起县城,定是能开开眼。

三人聊着聊着就到了家。

林戚下了牛车进了院子,就看到三个丫头坐在一块刺绣,他走上前一看,两个小丫头纯属是在玩闹,看不懂到底绣得什么。

倒是大丫,绣娘才上门几天,就已经夸了不少回。

突然想想,大丫不愧是原身的女儿。

原身其他不谈,一手好木活,在村子里除了老木匠外谁都比不上。

一来确实是有天赋,再来原身愿意下苦力去学,学得特别专注。

大丫何尝不是,没有人教学自己都能摸索出来,有人专门教,学得更快。

和三个丫头说了些话,林戚就去书房看书。

林大河正给牛喂草时,许氏走了过来,她小声的道:“今日那绣娘向我打听了个事。”

来的绣娘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婆子。

林大河和她没什么接触,只知道是个话不多的婶子,倒是有一手好绣活,当时在布庄,伙计拿了一堆绣品,说都是绣娘们亲手绣的,是大丫亲自从里面选出来的一个,因为绣活好,上门教学一个月得接近二两银子。

林大河虽觉得贵但也没觉得不舍,姑娘家家有个好手艺,嫁人后也能被婆家高看一眼。

等会……

林大河看了在院子那边的大丫,特小声的问道:“难不成是有人要给大丫说媒?”

大丫已经及笄,确实到了说媒的年纪。

“确实有说媒的意思。”许氏点了头又摇了摇头,“可不是为了大丫。”

“不是为了大丫?”林大河想想家里的人,二丫三丫还小,他的两个混小子也不到说亲的年龄,那家里不就没人……

林大河睁大眼,猛然间拔高音量:“给三弟说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