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殷地安(2 / 2)

现在风浪小了也看得更清楚了,他们又找到三个漂流的尸身,再没见到活着的落水者。

清点一下,两艘救援船只一共救上来11人,打捞了五个尸身。所幸那艘船上人数最少,一共有28个人,这一次海难牺牲了17人。眼看着到达美洲大陆了,却遭遇到这么大的损失,舰队的官兵心情都很沉重。

按照规矩,他们举行了祭奠仪式,舰队全体在甲板上为死者送行,舰船上汽笛长鸣,声音凄厉。死者的尸体被海葬,更多的已经随着沉船而葬身大海了。

按照规矩,牺牲士兵的家人会得到优厚的抚恤,台员官府会赡养老人,抚育未成年子女等等。

。。。。。。

既然已经到达了目的地——美洲大陆,那就要开始寻找需要的植物了。在寻找过程中,舰队还要不时的转换地点,他们选择的方向是向北移动。

这是因为刘璎给他们定下的最重要的地理坐标就是赤道,按照观察太阳和定位测量,舰队目前在赤道以南,因此就要向北移动。

实际上赤道的位置刚好在南北美洲的中部。

对于重要的植物刘璎都尽量给出特征描述,像玉米、红薯、辣椒等等常见的物种刘璎当然认识,描述的就很详细。但是非常重要的橡胶树刘璎却没见过,就只能描述其最重要的特征了,那就是树干上会流出白色的树脂,树脂凝聚后很有弹性。

其实“橡胶”就是南美土人的语言音译,它的原意是会流泪的树,这个特征也很明显。

说到南北美洲的土人,最大的群体是印第安人,他们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属于不同的人种,与亚洲大陆上的人种是近亲,从人种学上说属于蒙古人种。因此他们的语言更接近于亚洲大陆,而与海岛上马来人的语言区别较大。从这个角度说,远征舰队的水兵与他们交流沟通要容易些。

关于印第安人有很多传说,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远古亚洲的黄种人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从亚洲大陆到了北美洲大陆。

大家都知道,白令海峡不宽,可是它地处北极圈,极其寒冷的,或许古人有办法克服严寒。更大的可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气候有变化的周期,那么在温暖的时期里,白令海地区或许就没那么冷。

亚洲人种通过白令海峡到了美洲,这是有学者考证的,是比较可靠的说法,具体细节我们就不说了。

还有一种说法不那么可靠,但是有道理。这个说法是说:美洲的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国人!

在中国的远古有夏商周朝代,其中商朝的国都曾经迁移几个地方,时间最长的都城叫“殷”,就是现代河南安阳那个地方。所以商朝又叫殷商。

后来商朝被周朝取代了,在殷商亡国的战乱中,有一个殷商人的分支逃离了中原,他们一路向北,最终有一部分跨过白令海峡到达了北美洲。

到了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国,于是他们经常互相询问:“殷地可好吗?”这句话慢慢演变为“殷地安!”,它成了人们之间的问候语,就相当老北京人见面问候:“吃了吗?”。

到了近代,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到了美洲。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当地的土人,于是就用当地土人最常用的这一句话作为这个种族的名称,即:印第安人(殷地安人)。

可惜我们不能发图片,读者们可以自己寻找一些印第安人的照片看,无论男女老幼,他们与汉人一模一样!

现代的汉族人与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面貌特征还是有区别的,可是印第安人与汉族人的外观完全相同。

当然以上只是个有趣的传说,考古证据不足,还不能当做历史事实,权做八卦故事听吧。

——end——